-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科學藝術時尚節
- 時尚+未來 | 第七屆“絲路之光——敦煌服飾文化論壇”在敦煌研究院舉辦
- 2024-11-11
- 來源:美術學院
- 作者:美術學院
- 編輯:于思佳
- 閱讀次數:
-
作為北京服裝學院建校65周年和第二十屆“科學·藝術·時尚”節重要內容,近日,第七屆“絲路之光——敦煌服飾文化論壇”在敦煌研究院舉辦。本次論壇由敦煌研究院、北京服裝學院主辦,敦煌藝術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與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承辦。論壇旨在促進國內外敦煌服飾文化領域相關學術研究,弘揚敦煌石窟的文化藝術魅力,傳播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服飾文化。論壇線上線下同步進行,近千人聆聽講座,反響熱烈。


第七屆“絲路之光——敦煌服飾文化論壇”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研究員、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鄒游教授代表主辦雙方致辭。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研究員、中國敦煌石窟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研究員,北京服裝學院原黨委書記、洛陽漢服研究院院長馬勝杰教授,北京服裝學院原院長劉元風教授,以及來自敦煌研究院、北京服裝學院、清華大學、西北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研究機構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

趙聲良致辭

鄒游致辭

馬勝杰教授出席

北京服裝學院王子怡副教授主持
專題講座環節,多位學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學者們深入挖掘大量資料,多維度展現石窟藝術的生活與審美情態;深入研究不同地區風格的流變與交流,從跨文化視角探討人類藝術創造的本質;在研究方法上,積極探索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從不同方向構建當代設計學研究與文化傳承的可能。這些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對深入理解石窟藝術和相關文化內涵具有積極意義,進一步深化了敦煌學研究。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研究員:《印度藝術中的天人》

西北大學冉萬里教授:《從“遮頭擋臉”到“靚裝露面”——唐代女性出行時頭面部裝飾的考古學觀察》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研究員:《探尋巴米揚石窟與敦煌北朝石窟間的聯系》

中國敦煌石窟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敦煌研究院楊秀清研究員:《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兒童服飾》

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韓衛盟副研究員:《莫高窟第172窟整窟復原臨摹的新探索》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崔笑梅副教授:《唐陵陽公樣紋樣及其秩序感體現》

湖北美術學院溫馨副教授:《莫高窟第61窟主室世俗女供養人服飾釋讀》

敦煌研究院明慧館員:《唐前期僧衣初探——以莫高窟第172窟佛龕弟子畫像復原為例》

敦煌研究院付祥波館員:《莫高窟第172窟彩塑菩薩像復原研究》

北京服裝學院楊婧嬙博士研究生:《從東晉兵器形簪飾看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韓衛盟副研究員作學術評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迎軍副教授作學術評議
劉元風教授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敦煌服飾文化論壇是敦煌學研究的重要活動,為學者搭建了優質學術平臺。本次論壇中,專家學者們圍繞敦煌文化、藝術、服飾等問題展開深入研討,呈現了不同視角下歷史文化藝術相關領域研究成果。敦煌服飾文化是綜合性研究工程,是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科技、理性與感性融合的系統性學科,需要深入探索多維度、交叉性研究路徑,不斷強化敦煌學不同研究方向和學科間的交流互動。要注重敦煌服飾文化及其審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彰顯敦煌藝術和服飾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為提升大眾審美品位、推動社會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劉元風作總結發言

領導、嘉賓合影
未來,北京服裝學院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敦煌服飾的理論研究和創新設計實踐兩方面同時發力,將敦煌傳統文化藝術的經典元素與當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服飾文化、服務人民美好生活作出更多貢獻。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