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首頁大圖
- 為什么今天我們依然需要學雷鋒?
- 2023-03-03
-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 作者: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在第60個學雷鋒紀念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號召大家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雷鋒,新中國的普通一兵,他用自己短暫的人生,樹起了一座“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豐碑。愛崗敬業、甘于奉獻、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看似至簡實則不凡的精神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彰顯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展現著新生共和國昂揚向上、青春熱血的時代風貌。歷經歲月磨洗,如今的“雷鋒”早已從一個名字升華為一種標志,成為好人、模范、英雄、榜樣的代名詞;雷鋒精神也早已超越了時代語境,成為中國人核心價值認同的一部分。
自1963年毛澤東同志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已悄然過去60個年頭。巨大的時間跨度,巨變的時代場景,確實會深刻影響一個社會的道德構建與精神取向。這些年中,也確實不乏聲音追問“雷鋒精神是不是過時了”。然而,時間會大浪淘沙,亦最能沉淀價值。站在今天再看雷鋒精神,反而愈發能感受到這份精神財富的厚重與寶貴。
社會學家曾言,人類生存于各種社會關系中,正是通過為他人的服務,才真正體現自身的價值。在現代化道路上疾馳的中國,社會生活已發生前所未有的全方位變革。從“鄉土中國”到“流動中國”,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單位人”到“社會人”,急速劇烈的社會流動、結構嬗變,不可避免重構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社會“原子化”程度越來越高。
但無論怎么變,人們渴望情感交互、群體歸屬的訴求沒有變。時代越是變動不居,人們對互信互愛、相善其群的渴盼越是強烈。雷鋒精神作為家喻戶曉的精神符號,為大眾架起了一座加深聯結、傳遞善意的橋梁,也為構筑一個向上向善、守望相助的社會大環境提供著支撐。這么多年來,對道德缺失、精神貧血的爭議現象,人們總會用“雷鋒叔叔不在了”表達憂慮,對急公好義、見義勇為的熱心好人,總會譽之為“活雷鋒”,這樣崇高而長久的感念,本身就說明雷鋒精神對于我們這個民族和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不能沒有精神”,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任何時代都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道德困惑,對置身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而言,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創造巨大財富,精致的利己主義也在潛滋暗長,“一切向錢看”的功利觀念頗為盛行;另一方面,個人主義崛起,社會思潮紛繁,人們熱衷于在公共生活中表達自我、張揚個性。但物質再豐裕,人們的精神世界都需要一片澄澈的天空;思想空前多元、取向空前分化,就越需要一種價值引領人心,在各個維度的“多變和差異”中凝聚所有人群的最大公約數。如果說雷鋒精神的誕生,源于翻身做主的中國人意氣風發,為自己心中那個充滿希望的新中國而奮發奉獻的精氣神。那么今天,雷鋒精神所承載的,就是在新的時代場景下,中國人對美好人際關系和良好社會風氣的更高期待,這份穿越時空的價值判斷、道德理想,正是雷鋒精神最閃耀的地方。
沒有哪一種生命比活在人們的內心里更長久,沒有哪一種精神比內化在人們的行為中更永恒。“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回眸再看,雷鋒精神的生命力感召力,在于雷鋒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學”出來的榜樣,雷鋒精神從來不是刻板的教條、空洞的陳詞,而是人人可學、處處可為,真真切切、實實在在。憑良心做事,用熱心助人,以最積極的態度、最大的善意對待人和事,本身就是學習雷鋒、傳承雷鋒精神的體現,任何時代也都需要這樣的正能量。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一代代國人用行動,續寫著厚重的“雷鋒日記”,匯聚著浩蕩的“中國精神”。學雷鋒,做好人,涓涓暖流終將匯聚成正能量的海洋,薪火相傳也必將締造出更加美好的中國。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