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傳承?創新 | 銀泡流蘇 花絲為飾:民族服飾博物館藏景頗族服飾與銀飾的文化意蘊與工藝特色
- 2025-08-06
- 來源:民族服飾博物館
- 作者:民族服飾博物館 通訊員:張毓雯
- 編輯:于思佳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珍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館內珍藏的精美刺繡、銀飾工藝品,以及獨具民族特色的織錦與蠟染作品,集中體現了我國各民族世代傳承的精湛技藝與卓越智慧。這些服飾文物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與審美理念的集中體現。
為深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委宣傳部與民族服飾博物館聯合推出"傳承?創新"專題欄目,系統介紹館藏精品。通過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得以深入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并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創新融合的發展路徑。
藏品介紹
景頗族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之一,其傳統服飾、尤其是女子服飾具有南方少數民族的典型特征,從形制、色彩、材質到紋樣等方面,都集中反映了該民族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和傳統習俗,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寶貴資料。
景頗族女服
景頗族傳統服飾以深色為主調,女子穿著青黑色對襟短上衣,搭配黑紅相間的織錦筒裙與紅色織錦綁腿。織錦厚實緊密,圖案簡潔明朗,既實用又美觀。節日盛裝時,女子頭戴紅色毛織包頭,上衣裝飾尤為華麗,肩背一周鑲滿均勻飽滿的銀泡;最外層的銀泡還綴有層疊有序的銀流蘇,隨著女子行進或舞蹈,流蘇搖曳碰撞,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為節日增添歡快氛圍。

20世紀早期
云南

民族服飾博物館少數民族服飾廳展陳的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銀飾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男子喜佩帶編織細致、飾有小銀泡和銀鏈的挎包,簡潔大方。女子盛裝時則全身綴滿銀飾,上衣前后及肩部裝飾銀泡,并佩戴銀項圈、銀鏈、耳飾和手鐲等,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與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相似,景頗族女子也崇尚以多為美,認為銀飾佩戴數量越多,越能體現女子的聰慧與勤勞。這種習俗不僅展現了景頗族的審美情趣,也反映了其獨特的文化傳統。
景頗族銀筒鐲

20世紀早—中期
云南
這款銀筒鐲高9.2厘米,外徑7.7厘米,花絲工藝。鐲身兩端略寬于筒身,底面質感的光潔與花絲堆疊的細致交相輝應,簡繁得當。主體飾以立體花朵紋樣,中心花芯凸起,環繞雙層花瓣,布局疏密有致,展現精湛工藝與典雅美感。
景頗族擰花銀鐲

20世紀早期
云南
這款銀手鐲外徑9.2厘米,鐲面寬3厘米,采用擰花與鏨花工藝,造型簡潔明快。鐲體兩端鏨刻花草紋樣,細節精致。粗銀鐲常與銀項圈、銀耳環搭配,耀眼的銀飾與青黑色上衣形成鮮明對比,凸顯民族特色。
景頗族鏨花銀鐲

20世紀早—中期
云南

民族服飾博物館金工首飾廳展陳的景頗族銀鐲
這款銀質手鐲外徑7.8厘米,鐲面寬2.3厘米,采用中空結構。主體部分鏨刻細密的花草紋樣,開口兩端裝飾幾何紋。圖案布局飽滿,層次分明,體現了精湛的鏨刻工藝。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展現了傳統銀飾的制作水準。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