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野性肉体狂欢大派对,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_BD英语神马影院手机在线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字號: A A A

  • 以美育人,圖書館圓滿舉辦“聊書”活動——詩經雅趣
  • 2023-05-19
  • 來源:圖書館
  • 作者:黎焰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5月17日下午,我校在櫻花園校區圖書館多功能室B202舉辦“聊書”活動——詩經雅趣。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研究館員吳寒,北京世園公司副研究員張淑琴,我校美術學院文學教師孟匯榮、副教授劉琦四位聊書嘉賓分別帶領大家從不同的角度賞析了《詩經》里的《豳(bīn)風·七月》《衛風·碩人》《小雅·采綠》《鄭風·出其東門》以及《鄘( yōng)風·君子偕老》。活動中穿插了圖書展示、周代復原服飾展示等體驗環節,使觀眾感受詩經之雅趣美,獲得審美教育。


    1_副本.jpg


    活動伊始,圖書館學研支持部黎焰老師作為主持人,對《詩經》做總體概括介紹,并且向大家展示了《詩經》的部分館藏圖書。這些書既有學者們對《詩經》作箋、注疏、正義等文字解讀著作,也有很多以圖解形式注釋《詩經》的繪本。

    隨后,吳寒老師從詩經圖像文獻的角度,做了“從七月詩到豳風圖”的主題分享。吳老師首先分析豳風圖和七月詩之間的共振情況。她把《豳風·七月》分為七月流火、女功、男功與十月功成四部分。其中,七月流火是指農歷七月,正值夏秋之交,天氣開始轉涼;女功為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勞作;男功則為耕地等勞作;十月功成是指經過一年的勞作,可以安享收成。吳老師分享了眾多歷代畫家,如馬和之、盛懋、張師誠、羅聘、林子奐等所繪的《豳風圖》,從圖中均可看到這四部分內容。接著,吳老師分別從圖像從屬于文本、圖像尋求獨立邏輯的角度去聊詩經圖像。

    吳老師分享結束后,各位聊書嘉賓就如何查找和欣賞詩經圖像做了一番討論。另外,針對聽眾的問題,吳老師分享了乾隆收集歷代詩經圖像,并在畫上做題跋的趣事。


    2_副本.jpg


    孟匯榮老師從美學角度來聊《衛風·碩人》,引領大家感受周代的審美理念。首先,孟老師總體領讀了《衛風·碩人》,講述了齊女莊姜的故事,接著從這首詩分析了中國傳統女性之美。孟老師用詩句,娓娓描述了一幅美人圖:美人“形”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美人“神”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孟老師還解讀了詩中莊姜的“禮”和“儀”。分享結束后,大家聊起古典美人與現代美人的審美異同。


    3_副本.jpg


    張淑琴老師為大家分享了兩首詩,分別為《小雅·采綠》與《鄭風·出其東門》,從詩中引出了三種染料植物。“終朝采綠,不盈一菊”中的“綠”,指的是藎草,其汁液可作黃色染料。“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中的“藍”就是蓼藍,一年生草本,通過不同的工藝可以得到深淺不同的藍色。“青衣藍布”是我國古代平民所穿衣服。“縞衣茹藘,聊可與娛”中的“茹藘”指的是染色茜草,多年生蔓草,根含茜草素,為天然優質紅色染料。分享結束后,大家對傳統植物染色話題進行了討論。


    4_副本.jpg


    5_副本.jpg


    在繼續聊書前,舞者李嘉蕓同學身著戰國紅色菱紋復原羅衣裙,跟隨著古典音樂翩翩起舞。羅衣裙讓舞者顯得格外婀娜。這場古典舞蹈把活動推向了高潮。表演結束后,劉琦老師聊起了《詩經》與《楚辭》服飾風格的區別。圖書館張閃閃老師反串男角,現場展示了周代復原男裝的穿著過程,劉琦老師在旁進行解說。


    6_副本.jpg


    作為聊書活動最后環節,劉琦老師分享了《鄘風·君子偕老》,分別從“服“與“飾”兩部分來解讀詩里的服飾。服包括象服、翟、展、紲袢。解釋“服”的過程中,劉老師給大家展示了《三才圖會》中的《虞書十二章服圖》、明代熙春樓版《六經圖》之后服制圖、《明集禮·卷四十·冠服圖》之袆衣以及其它出土實物和圖像資料,讓大家對詩中所提的服裝有更具象的認識。劉老師也一一解說了“飾”,包括副、笄、六珈、鬒、髢、瑱、揥等。最后,劉老師分別從美玉、美態、美色、美料、美服五個角度來聊如何欣賞《詩經》中的服飾美。分享結束后,各位聊書嘉賓就詩經服飾專題進行了交流。


    7_副本.jpg


    活動結束后,大家紛紛表達了在本次活動中收獲滿滿,期待以后能繼續參加圖書館這類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