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科學·藝術·時尚”節│我校成功舉辦“文化翻譯高層論壇”
- 2020-10-17
- 來源:語言文化學院
- 作者:語言文化學院
- 編輯:宋冰瀅 曹敬攀
- 閱讀次數:
-

10月16日,我校語言文化學院主辦的“文化翻譯高層論壇”在櫻花園校區7號樓圓桌會議室舉行。校黨委書記周志軍應邀出席。來自全國不同院校的11位專家分別從語言、文學、藝術、電影、圖畫、服飾、時尚、語料庫等多角度聚焦文化翻譯,先后在線上論壇做專題發言。線上線下學界同仁和朋友與會人數達到200余人。論壇主要采用騰訊會議線上模式進行。論壇總主持由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張慧琴教授擔任,學院11位教師分別擔任每位嘉賓的學術主持。

首先,周志軍致開幕詞。她感謝諸位專家對學校發展的關心與支持,強調了中外科學、藝術、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性,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

在上午的論壇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司顯柱教授首先為論壇作了題為“談文學語言與文學翻譯”的發言,介紹了文學作品的翻譯準則和難點。司教授認為文學語言意義具有不透明性、多義性的特點,在翻譯中不僅要堅持“信”“真”還要堅持“對等”的原則,盡量做到藝術形式與原文一致。師生們專心聆聽,報告廳里掌聲陣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翻譯研究所所長徐珺教授以“語料庫與翻譯研究前沿”為題,先從語料庫的緣起、發展與研究意義講起,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語料庫翻譯國內外研究現狀、語料庫翻譯語言特點研究、語料庫與文學翻譯、口譯、翻譯教學研究等內容,聽眾受益匪淺。

中國外交學院武波教授長期致力于國學與傳統文化外譯,他以“中國古典文化的內涵、翻譯與傳播”為題,從中國古典文化出發,列舉了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作,從《周易》的論述,到中國文化實質的探索——儒道互補,并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翻譯和傳播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論述,例證豐富,啟人深思。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MTI教育中心主任朱源教授以“闡釋的維度:典籍英譯方法談”為題,系統梳理了古代、近代西方譯論傳統,深入闡釋了直譯和意譯之爭,并對西方現當代的研究方法和中國傳統譯論給予評述與反思,給我們多角度研究文化翻譯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

中國戲曲學院王立新副教授,結合自身京劇文化翻譯實踐,以“‘京劇’英譯探微”為題,對“京劇”一詞,以及京劇相關概念的翻譯方式給以論述,譯例豐富,條逐縷析,為我們從專業角度看待京劇,深入了解京劇文化提供了幫助。

在下午的學術論壇上,來自華北電力大學的莎士比亞翻譯研究專家朱安博教授率先發言,從“翻譯中的‘雙重標準’”入手,強調譯者要維護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在譯介漢語詞匯時,對于具有負面意義的漢語詞匯,要盡量找到英語中最切近的對等詞;對于帶有中國符號的文化產品,要盡量采用漢語拼音加注的表達,保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逐步建立起“中式話語”。

北京外國語大學王穎沖副教授曾榮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獎,她從“多模態視閾下的中文小說英譯”入手,介紹了圖書封面如何引發讀者對書中內容的猜想入手,插圖的恰當運用又是怎樣為圖書文字增色添彩,強調了圖畫與文字的相輔相成,以及擁抱技術革命給出版行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語—圖”互文,“因文生圖”與“因圖生文”正在為當今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注入新的力量。

北京電影學院譚慧教授,現任全國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分會會長,她從“不成問題的問題”入手,介紹了電影譯名的挑戰性,并闡述了對于近年中國電影片名英譯的觀察與思考,指出近年中國電影片名英譯從“歸化”到“異化”、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割離”到“融合”“對外國電影片名的借鑒”的歷程,強調指出對不同類型的影片應采用不同翻譯方式,關注不同國家和地區使用的不同譯名,從而更好地實現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我校語言文化學院張慧琴教授和史亞娟副教授分別發言,張慧琴在簡要介紹了學院中外服飾文化交流中心的歷史與現狀之后,圍繞“服飾文化翻譯協調之美”主題,闡釋了服飾文化的特殊性、服飾文化翻譯的特點、中外學界文化翻譯相關理論的研究現狀,在梳理服飾文化翻譯協調理論脈絡的基礎上,繪制了文化翻譯協調理論實施的全過程圖,并結合案例論證了服飾文化翻譯就是探索服飾文化和諧美的歷程,強調只有在尊重服飾文化差異中協調文化差異,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傳承優秀文化,成就服飾文化翻譯協調和諧之大美。

史亞娟對“中國風時尚的動力之源及其價值判斷”進行了探討。她說中國文化、中國審美的內涵,強調熱愛和激情是中國風時尚設計和推廣的動力之源。中國風時尚的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及其對于復興中國文化審美、在國際上樹立多元包容、民主自由和開放的中國形象、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價值。

論壇的最后一位發言者是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現任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馮慶華教授。馮教授以“發揮母語文化的翻譯優勢”為主題,結合實例,借助現代技術,通過語料庫分析,摘選不同版本《論讀書》的譯文進行對比分析,探索了英漢雙語轉換中,譯者母語優勢發揮的重要性,論述了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典型的修辭手法,明喻、暗喻和諧音等語言特色的譯文表達,啟發讀者重視母語文化優勢,力爭在翻譯中最大限度發揮母語優勢,促進促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
本次文化翻譯高層論壇在張慧琴教授的總結致辭中落下帷幕。
此次“文化翻譯高層論壇”,諸位專家、學者相聚云端,引領聽眾多角度探索文化翻譯,促進了中外科學、藝術、文化的多層次交流與融合,增強了師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深化了課程思政背景下藝術英語教學與研究的探索,推動了學院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對校園文化建設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語言文化學院領導班子以及學院全體教師、在校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論壇。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