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初心·擔當 | 傳承中華歷史文明責無旁貸——訪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藝術總監、北服美術學院教師馬天羽
- 2020-06-09
- 來源:美術學院
- 作者:美術學院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奧運服裝設計、國慶七十周年系列服裝設計、戰“疫”中的“健康中國”專題設計……北京服裝學院師生一次次運用專業優勢服務國家重大項目,體現了北服與美同行、報效祖國的情懷與擔當。特此推出欄目:“初心·擔當”,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記錄師生奉獻社會過程中的點滴故事。
2019年3月至9月,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馬天羽老師受邀擔任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陳列布展項目藝術總監,并承擔“華夏第一王都”基本陳列藝術品展項的規劃設計、深化設計、制作安裝項目。該項目分別榮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博苑掇英——全國博物館陳列藝術成果交流展(2009—2019年)五十佳獎項;2019年度河南省十大優秀陳列展覽。是我校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設的新成果。校黨委宣傳部記者對馬老師進行了專訪。

中華文明探源 項目意義重大
“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能有機會把自己的所學所思所做轉化在傳承中華歷史文明的空間載體中,這是多么令人興奮的事情?。∧惚仨毟叨戎匾?,這是責任!”馬天羽老師如是說。
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區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文明形態,并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二里頭文化標志著中華文明由“多元化”的古國文明走向“一體化”的王朝文明,二里頭文化確立的各種制度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先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集中展示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歷程、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讓世人了解二里頭,探尋中華文明之源,由洛陽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共建共管的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被正式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7年6月11日,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奠基,李克強總理專門作出批示,9月2日正式動工建設,2019年10月19日全面建成開放。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以“第一王朝”文明元素作為重點展示,突出“國家文明”的典雅厚重,陳展方式以實物展示為主,輔以藝術品展項和科技交互展項,全面展現了二里頭遺址所代表的中國第一王朝文明在中華文明總進程的特殊地位,充分凸顯了國家氣度。其中的藝術品展項是講好中華文明源頭歷史的重要載體并且意義重大。
馬老師說:“從接到這項任務起,整個人的狀態非常緊張。一方面是作品落地時間太短,幾乎沒有給藝術創作留下更多深化的機會,規定時間內必須完成規定動作,你需要一口氣做完且不能反復;另一方面,這個項目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文化,夏文化時空跨度如此之大,其文獻閱讀量可想而知,因為你不能夠出現硬傷。多虧有眾多的歷史和考古專家參與指導,才會呈現出今天的成果?!痹擁椖繒r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馬天羽老師任項目藝術總監,與項目設計總監、文博歷史專家組成項目組,帶領研究生團隊,經過7個月的緊張創作,高質量完成了設計制作和安裝任務。博物館於2019年10月20日正式開館,得到了社會各界高度評價。
藝術展陳空間精心塑造 珍貴遺產文化世代傳承
馬老師認為:藝術品展項作為博物館基本陳列的輔助展項,定位于陳展大綱的內容表現,既不喧賓奪主,又能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和傳播功能,讓珍貴的文化遺產世代傳承,更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經馬老師介紹,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的藝術品展項共包括4個展廳7項11件(組)雕塑藝術作品。內容包括:
1.序廳空間設計:序廳以“光輝肇始、王朝開端、撥云見日、宏基華夏”主題雕塑為起始,追求史詩般的宏大氛圍,著重表現二里頭遺址在夏王朝考古探索歷程中的重要地位。頂部設計巨耒造型,構成空間的發散性和向心性,暗喻二里頭文化的吸收與輻射,同時營造序廳王朝氣象的儀式空間。序廳大型花崗石浮雕壁畫《光輝肇始·宏基華夏》作者:馬天羽、胥昌群、李宏、張玉亮。

2.“第一王朝”位于第一展廳,包括“茫茫禹跡,九州攸同”“賜土命氏,祚以天下”“夷夏東西,夏道興衰”三個單元,講述夏王朝的建立、存續和更迭。此展廳展線設計遵循大空間、大氣度的空間設計調性,應用賦予節奏變化、穿插捭闔的空間表現形式。大型環狀鑄銅浮雕再現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敘事性與寫意塑造手法生動別致。特別創作的主題音樂“印象夏樂”將視覺和聽覺融為一體,成為該藝術空間的一抹亮色。第一展廳段首青銅雕塑《大禹像》作者:馬天羽、牛亞南;花崗石浮雕壁畫《禹征三苗》作者:馬天羽、張萬興;大型長卷青銅浮雕壁畫《維禹之功·九州攸同》作者:馬天羽、李宏、胥昌群、李佳昱、張萬興。

3. “赫赫夏都”的“厥土生民”部分位于第四展廳前半部,圍繞二里頭文化的各等級聚落遺存,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夏王朝勢力范圍 內人民生產生活的圖景。其中大型石刻藝術飾面《厥土生民》作者:馬天羽、李宏、李佳昱。

4. “世紀探索”位于第五展廳,包括“學術殿堂”和“斷代探源” 兩個單元。采用雕像、多媒體、采訪視頻播放、圖文介紹等多種形式,重點展示夏文化探索歷程中六位先驅的生平、主要成果以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概況與成果,突出表現二里頭遺址在兩大工程中的重要價值,這也是國內首次對兩大工程概況與成果的集中展示。六位著名先驅青銅肖像雕塑有《顧頡剛像》《夏鼐像》《徐旭生像》《安金槐像》《鄒衡像》《趙芝荃像》,作者:馬天羽、牛亞南、張萬興。
受益眾多專家學者學術支撐 提高服務國家文化建設能力
“每當我做一個項目,都能接觸到項目領域內水平最高的專家學者,有的成為我的朋友,有的成為了我的老師。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這些超越了單純進行一件藝術作品實踐的價值和意義,我從中收獲很多?!瘪R老師這樣感嘆道。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邀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李伯謙先生擔任大綱編寫專家組組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王巍研究員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董琦研究員擔任副組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孫慶偉教授親自執筆,研究撰寫具有高學術性和權威性的展陳大綱。其中,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教授,副隊長趙海濤教授,河南省博物院原副院長李宏教授,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設計總監胥昌群先生等學術和藝術專家,親臨創作、制作和安裝現場,多次研究并指導該項藝術創作。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認真的專業精神使創作團隊受益匪淺,確保了藝術創作高質量的順利完成。
從左至右:原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長李宏、鄭州創意公司董事長景文虹、二里頭基本陳列設計總監胥昌群、藝術總監馬天羽討論藝術品方案
從左至右:北京大學李伯謙、中科院考古所二里頭考古隊副隊長趙海濤、隊長許宏、馬天羽在北京密云石雕工廠研究制作方案
通過該藝術項目的實踐,實題實做,馬天羽老師帶領研究生團隊從最初的項目概念設計、深化設計、制作安裝全過程工作,不僅創作了一批具有重大文化意義和價值的公共藝術作品,而且在面對高規格、高標準、高強度的任務時能夠“打硬仗、打勝仗”,鍛煉了團隊的協同工作能力,豐富了服務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設的藝術創作能力,提升了學科科研創新和難點攻克能力。
馬天羽為專家講解雕塑作品并聽取意見

從左至右:中科院考古所二里頭考古隊副隊長趙海濤、北京大學李伯謙、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馬天羽在北京泥塑放大車間研究深化方案

馬天羽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內安裝監制序廳大型花崗巖浮雕
2020年5月18日,“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榮獲了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現已成為研究展示夏文化、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與窗口。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