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甲子北服 | 直擊2019國際首飾設計高校教育座談會
- 2019-10-20
- 來源:服飾與藝術工程學院
- 作者:熊芏芏 邢綺柔 孫鈺 李瑤
- 編輯:宋冰瀅 曹敬攀
- 閱讀次數:
-

10月20日9:00點,北京國際首飾設計高校教育座談會在北京服裝學院大禮堂舉辦。會議針對首飾藝術教育話題,探討國際語境下的首飾藝術以及商業首飾的發展方向、趨勢和未來首飾設計人才發展需求,會議發布了《IJCA設計宣言》——全球首飾設計與可持續發展行動綱領。大會由胡俊老師主持。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院長蘭翠芹在講話中說,在全球化的今天,設計專業的發展具備交叉和多元的特點,鼓勵老師和學生開展跨學科的前沿探索,站在國際化的視角革新教學模式。以基于當下面向未來的理念作為指導,融合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前沿科技以及未來趨勢,讓首飾以更加多元的姿態走進公眾生活。”
接下來,大會就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開展首飾人才培養、可持續設計觀念如何影響未來首飾教育的發展、面對人工智能浪潮的到來首飾領域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對國際首飾設計高校聯盟的未來發展有哪些期待和建議這四個議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部分國內外嘉賓代表發言
東京藝術大學副教授
巖田廣己 (HIROKI IWATA)

即使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背景下,首飾的教學理念也應該保持日本特有的審美意識。當今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等作為首飾設計主題的思考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世界范圍內存在資源的不均衡、貧富的差異、幸福無法均衡等問題、甚至有很多人生活很艱辛。
我們在首飾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對社會和環境問題進行思辨的意識,面向的人群不能僅僅局限于針對高層次懂得鑒賞首飾的人群,而應該時常將首飾以更通信、更普及、更積極的主題去表現,這也是首飾藝術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工智能使人類工作大量減少,但人工智能無法代替人類自身去產生情感、表達情感,我認為首飾藝術創作者們的種種觀點以及價值觀自古以來都源于對自然的憧憬,將這作為藝術創作的種子或根源去表現首飾的創作有很多。
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珠寶學院教授
Jivan Astfalck

東西方文化的對比非常明顯。我們需要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是誰,教育的作用是給他們一些架構和想法,而不是告訴他們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而是讓他們發展自己的設計,對于年輕人來說,也是一個自我發現、自我反思的過程。比如你做的作品如何反應出你所看到的社會,以及用了什么樣的材料、概念、技法,跟身體之間有什么關系,首飾藝術家有幾百個不同的點可以跟受眾溝通,不僅對首飾設計師,其實對所有藝術家都是一樣的,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受眾,還要在商業化和藝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了解自己在全球商品文化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差異化,在討論產品和作品的時候有更多不同的視角,幫助學生解惑。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困難是要尋找一些標準,有些人想成為藝術家,有些是有才華的設計師,還有一些手藝人,他們并不是按照我們的概念和方式來做作品的,所以在現代首飾的歷史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類似之處,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方式其實適應了市場不同的細分領域。
澳大利亞昆士蘭藝術學院教授
Elizabeth Shaw

在全球化環境中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需要將我們的設計與人類文化結合,把作品和人類身份相結合,同時要關注材料對環境及未來產生的影響。為了、使學生了解材料的用途,鼓勵學生使用更多材料,我們應該重視材料,確保材料可回收利用。以前我們做作品希望能夠代代相傳,但現在更多的是思考材料最終的去向。
美國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學教授
Tom Muir

我覺得創作就像旅行,快和慢會有不同的體驗,我更喜歡慢一點。全球化有利有弊,我們要多關注可持續材料,思考生產制作過程中如何不破壞環境。我們要重新思考目前從事的工作在未來如何仍有重要意義。
倫敦時裝學院教授
Bernadette Deddens

我們要通過教育了解世界,我們不僅要關注首飾設計師,也要關注首飾教育。學生要有韌性,合作是重要元素。人工智能作為新的技術給我們設計師帶來許多便捷,為首飾帶來很多新的機會,我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設計師和科學家共同創作,修正技術上的不足。
北京服裝學院珠寶首飾教學部學科帶頭人 鄒寧馨

珠寶設計是要和技術、材料緊密關聯的,在強調觀念的同時要隨時關注技術領域,在首飾教學中導入“動作知識的概念”,要認可工藝技術是作為珠寶高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黨支部書記,
金屬藝術實驗室負責人 王曉昕

我認為全球化背景促使中國的設計教育作出調整和改變,正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正在探索的將“通識教育”融入傳統的設計教育,通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方式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價值判斷的人。但是,我們也注重學院文脈的傳承,探索思維訓練與傳統技藝教育之間的平衡,引導學生通過手和工藝去認識世界并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其次,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全球化。
正如原研哉所強調的,越是全球化,就應該越重視本土化。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改變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但無法改變東方人的歷史文脈和傳統的價值觀。所以,應該重視東方傳統文化,重新認識東方傳統價值,探索用東方智慧解決問題的方法。
中央美術學院首飾系主任 劉驍

當下時代對首飾設計師能力與素質要求越來越嚴格。設計師不僅要具備設計和制作某件具體產品的能力,也要具有整體性的思維與系統性的工作方法以適應不同消費及體驗情境的需求。而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則要求藝術家有更深入的感受力和獨特的藝術表達的能力,從更廣闊的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來考察首飾相關的現象,讓作品具有更深刻的人文關懷和更有價值的社會反思。同時也要求設計師與時俱進,對新興科學技術保持敏銳,例如結合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進行協同創新,不斷為首飾藝術及產業注入的新鮮活力。
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副院長 鄭靜

交流一直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的,近幾十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迅速拉進了空間距離和文化距離,給我們強烈的全球化影響。全球化是為了促進交流,大家相互吸收各自需要的營養,使得各自的文化發展得更好。全球化不是統一化,應該是更好的多元化發展。就像我們現在討論首飾教學,我們可以討論藝術、哲學、社會學對首飾設計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混淆其中的界限,忽略首飾本身的特征。同時期待國際首飾設計高校聯盟能的后續行動,大家共同促進首飾設計教學的發展。
深圳珠寶首飾設計師協會會長 杜半

中國珠寶市場巨大,深圳珠寶產業規模已經占全國乃至全球非常大的比重。兩個方面需要提升:第一個方面,高級珠寶設計人才的匱乏。高級珠寶的設計師、制作工藝師、品牌策劃師,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第二方面,生態多樣性。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個性化的設計師去培育多種文化特征與多種工藝表現的獨立設計師品牌。
深圳技師學院珠寶學院院長 李勛貴

我們學校的培養方法是先傳授學生一定的專業知識、方法及技法,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做行業企業的真實項目任務,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增強技法訓練,從而達到培養專業興趣和就業能力。
北京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楊漫
作為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首飾專業教學一份子,我們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了二十多年的初創階段,當今中國的首飾教學已經今非昔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每個院校的個性化發展途徑,挖掘自身優勢,推出風格迥異的教學理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而不同將是下一個階段的重中之重,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前身—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被譽為大師的搖籃,白靜宜、程淑美等一批國家級花絲鑲嵌大師都畢業于這里,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工藝要落到實處,從踏踏實實的工藝技術出發,打破觀念壁壘,既要“放”又要“收”,切實用扎實的技能和開放理念實現一次又一次專業教學的提升。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