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野性肉体狂欢大派对,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_BD英语神马影院手机在线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字號: A A A

  • 跨域聚力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北京服裝學院前沿交叉研究院啟動前瞻性項目團隊招募
  • 2025-10-31
  • 來源:前沿交叉研究院
  • 作者:前沿交叉研究院
  • 編輯:于思佳
  • 閱讀次數:
  • :::為深化交叉學科建設、構建跨領域創新研究生態,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北京服裝學院前沿交叉研究院正式啟動一批前瞻性研究項目,面向全校教師、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公開招募項目團隊。此次招募還特別面向在京高校開放部分團隊成員名額,旨在匯聚多方智慧力量,推動跨院校、跨領域協同創新。具體招募事宜詳見如下:


    一 、項目定位

    本次立項的前瞻性研究項目聚焦設計學、服裝學交叉學科跨學科前沿方向,旨在打破學科壁壘,鼓勵跨學科團隊通過多視角、多學科、多方法協同攻關,產出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的研究成果。同時,為師生搭建跨學科、跨層級、跨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實踐教學平臺。


    二、招募對象

    01教師及科研人員

    面向全校以及在京高校的在職教師、專職科研人員。需具備相關領域研究基礎,可作為項目負責人、核心成員,或一般成員參與研究實施。

    02研究生、本科生

    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需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可參與設計研究、數據采集、實驗分析、文獻整理等具體研究工作。


    三、報名要求

    1.團隊組建

    鼓勵以“教師+科研人員+研究生+本科生”的跨層級模式組建團隊,也支持同領域、跨領域師生自由組合,團隊規模根據項目需求靈活確定。

    2.方向契合

    報名團隊需結合項目研究定位,明確擬參與的研究方向。

    3.材料準備

    需提交報名表,教師或科研人員需額外附1—2項相關研究成果(論文、項目、專利等)簡介。


    四、報名方式及時間

    01材料提交

    請于2025年11月7日24:00前,將電子版報名表(命名格式:“項目方向——姓名”)發送至各研究方向指定郵箱。

    02咨詢對接

    若需了解項目具體方向、研究資源支持等細節,可聯系相關方向聯系人。


    五、后續安排

    1. 研究院將在報名截止后10個工作日內,組織專家委員會進行資格審核與方向匹配;

    2. 審核通過后將受邀參加項目對接會,明確研究任務、資源支持(含科研經費、實驗平臺、學術指導等)及進度要求。


    附件1《北京服裝學院前沿交叉研究院前瞻性研究項目明細》

    01項目名稱:老年人防跌倒輔助設備研究

    1. 項目介紹:

    本研究聚焦于老年群體跌倒風險防控與健康管理效能提升的核心痛點,以適老化產品服務系統(PSS)研發為核心目標。通過系統性調研老年群體居家、社區等多場景行為特征與多元化健康需求,精準界定防跌倒輔助設備的功能指標與技術參數。融合人體工學、服務工效學的資源優化邏輯與智能傳感、數據交互等技術維度,構建產品—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通過循證測試與迭代優化,最終形成具備技術可行性與場景適配性的可推廣方案,旨在構建老年群體健康安全保障體系,維護其生活自主性與尊嚴。

    9.jpg

    2. 人員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招募

    (1)從事智能硬件開發的教師或科研人員2名:

    機械設計、電子信息或康復工程相關專業,熟悉智能硬件研發流程;負責設計產品結構與功能,完成原型開發與迭代。

    (2)從事工業設計的教師或科研人員2名:

    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相關專業,有老年人產品或醫療健康產品設計經驗,掌握人體工學設計原理,能熟練使用建模設計工具,具備將用戶需求轉化為可視化設計方案的能力。負責根據老年人身體特征(如手部抓握力、視力情況)與使用場景,設計產品外觀、操作界面及交互邏輯,優化產品人體工學適配性;配合研發工程師確保設計方案可落地,參與產品原型評審與試用反饋優化。

    (3)從事服裝設計教師或科研人員2名:

    熟練掌握服裝結構設計、版型開發、功能面料選型(如透氣抗菌面料、彈性康復面料、輕量化保暖面料等)技能,可獨立完成從設計稿到成衣原型的轉化;精通服裝設計工具(如 Adobe Illustrator、Photoshop、CLO 3D、Gerber Accumark等),具備可視化設計方案輸出能力;了解智能服飾相關技術(如柔性傳感器集成、溫控模塊嵌入等)者優先,能配合智能硬件團隊完成 “服飾 + 智能模塊”的融合設計。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從事市場調研與產品測試評的研究生3名:

    工業設計、工業設計工程、服裝設計、服裝工程等相關學科背景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具備社會調研或產品測試經驗,耐心細致,善于溝通。負責開展老年人需求調研,整理分析數據;組織產品試用,收集反饋,協助優化產品。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從事老年醫學和康復醫療領域的研究生2名:

    老年學、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等相關學科背景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了解老年人身體機能與健康需求。負責提供老年人健康專業建議,參與產品適用性評估。

    3. 項目聯系人:崔老師

    辦公電話:010—64288092

    聯系郵箱:20170098@bift.edu.cn


    02項目名稱:成人休閑運動服裝工效研究與號型設計標準開發

    1. 項目介紹:

    項目合作單位為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針對服裝號型標準化需求,結合多維度人體測量學數據,優化現有號型參數,建立適應當代人群需求的標準化號型體系與標準;其次,圍繞服裝工效學,研究服裝對人體舒適性和動態適應性的影響,包括物理舒適性(透氣性、吸濕性等)、動態壓力分布及其對動作效率的優化,為成人休閑運動服裝提供科學依據,提升服裝的穿著體驗與人體工程學性能,探索建立服裝穿著號型設計標準研發路徑。

    圖片1.png

    2. 人員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招募

    (1)從事標準化研究相關工作的教師或科研人員2名:

    人體工程學、統計學、數據科學或相關專業背景;能熟練運用Python、R或SPSS等工具進行大規模數據分析,具備模型統計擬合與建模能力;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標準文案撰寫能力,有標準制修訂項目經驗者優先。負責分析人體測量數據,構建服裝號型體系。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標準技術條款,并跟進標準的起草與報批流程。

    (2)從事服裝工效學研究相關工作的教師或科研人員2人:

    具備人體工程學、運動人體科學或紡織工程等相關專業背景。熟悉服裝舒適性與動態適應性的評測方法,能獨立操作壓力分布、動作捕捉等實驗設備并分析數據。負責設計并執行服裝的物理舒適性與動態工效學實驗。分析數據,為服裝設計和標準建立提供科學依據,并協同評估樣衣性能。

    (3)從事服裝設計相關工作的教師或科研人員2人:

    服裝設計與工程相關專業。有運動服裝的設計與制版經驗,熟悉功能性面料,能獨立完成樣衣制作。負責根據工效學結論,進行功能服裝的結構、版型與材料設計。制作樣衣供團隊測試,并根據測試反饋快速迭代優化設計方案。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從事標準化研究和數據處理和分析的研究生或本科生2人:

    服裝設計與工程、設計、設計學、機械相關專業。負責標準化研究相關工作,開展數據處理和分析、服裝號型體系構建工作。

    (2)從事服裝設計、服裝工效學和服裝舒適性與適應性的研究生或本科生4人:

    服裝設計與工程、設計學、機械相關專業研究生或本科生。負責服裝設計相關工作對服裝設計方案進行快速迭代和優化,確保研究成果能夠有效落地;負責服裝工效學研究相關工作,開展服裝舒適性與適應性實驗研究工作。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從事數據分析與數據建模工作的研究生2名:

    計算科學、統計學相關專業專業研究生或本科生,負責數據分析與數據建模工作。

    3. 項目聯系人:嚴老師

    辦公電話:010—64288092

    聯系郵箱:verayan@bift.edu.cn


    03項目名稱:環境響應的智能騎行服飾與裝備設計

    1. 項目介紹:

    隨著騎行運動普及,騎行者對服飾與裝備產品的需求量和品質也越來越高。并且在戶外環境多變(溫度波動、光照變化、突發天氣等)的情況下,如何提升騎行者的安全性與舒適性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項目聚焦騎行場景核心需求,融合環境傳感技術、智能溫控材料與柔性電子技術,設計一體化智能騎行服飾與裝備。如服飾可實時感知外界溫濕度、紫外線強度,并做出相應的變化來提升用戶體驗。項目旨在通過“環境感知—智能響應”閉環,破解傳統裝備適配性差、安全預警不足的痛點,為騎行者提供全天候舒適防護,助力智能運動裝備的場景化創新。

    10.jpg

    2. 人員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招募

    (1)從事智能硬件開發教師或科研人員2名:

    機械設計、電子信息或自動化相關專業,熟悉智能硬件研發流程與要求。負責設計產品結構與功能架構,完成原型開發與迭代的指導工作。

    (2)從事服飾產品教師或科研人員2名:

    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相關專業,有服飾產品或自行車周邊產品設計經驗,掌握相關產品設計原理,能熟練使用設計工具,具備將用戶需求轉化為可視化設計方案的能力。負責相關產品設計落地和資源對接;優化產品人體工學適配性;配合研發工程師確保設計方案可落地,參與產品原型評審與試用反饋優化。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從事紡織材料開發和機械工程設計的研究生4名: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和機械電子工程學科背景的研究生各2人,負責協助產品開發與設計迭代。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從事流體流動與熱傳導領域的科研人員2名:

    數據分析、智能算法、航空航天工程、車輛工程、土木工程?等專業背景的科研人員,協助負責流體流動與熱傳導相關內容研究。

    3. 項目聯系人:蘇老師

    辦公電話:010—64288092

    聯系郵箱:13146300350@126.com


    04項目名稱:基于腦機接口的適老智能可穿戴服裝交互技術研究

    1. 項目介紹:

    本項目深度錨定智能穿戴與神經交互的核心需求,融合腦機接口與柔性傳感技術最新技術,打造高精度、低延遲的神經控制交互系統,致力于成為連接"思維—肢體—服裝"場景的智能神經接口中樞,引領可穿戴設備自然交互新范式,實現對智能服裝等可穿戴設備的自然、直觀控制,提供更流暢的運動和穿戴體驗,同時探索腦機接口在健康監測、運動輔助等場景的創新應用。

    11.jpg

    2. 人員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師、科研和開發人員招募

    (1)從事智能服裝軟硬件開發的教師、研究生、科研及開發人員1—2名:

    機械電子、信號處理等硬件開發背景;負責設計智能服裝軟硬件部分的結構與功能,完成功能開發與迭代。

    (2)從事智能服裝產品、交互設計的教師、研究生、科研、開發人員1—2名:

    產品設計、服裝設計、智能交互設計背景;負責設計腦機接口與智能服裝的交互方式及產品外觀設計。

    (二)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科研、開發人員1—2名:

    熟悉信號處理、嵌入式系統,了解腦機接口技術,具備工程開發經驗。

    (2)從事軟件工程開發的科研、開發人員1—2名:

    熟悉C/C++開發語言,具有深度學習經驗,有工程開發經驗。

    (3)從事機械電子工程研究的科研、開發人員1—2名:

    機械電子工程背景,具備可穿戴設備結構設計經驗,熟悉傳感器集成與人體工學優化,能進行低功耗硬件開發,參與假肢及智能服裝整合設計。

    3. 項目聯系人:許老師

    辦公電話:010—64288092

    聯系郵箱: 302702579@qq.com


    05項目名稱:AI生成式服裝與虛擬試衣設計研究

    1. 項目介紹:

    項目旨在構建多模態AI服裝設計生成系統和AR虛擬試衣系統的一體化設計平臺。通過構建與深化多模態服裝設計知識圖譜、生成服裝模型,實現AI驅動的設計生成;通過二維到三維轉換服裝模型技術、AR場景下實時人體追蹤與服裝匹配、服裝物理特性模擬與交互反饋,實現AR三維虛擬試衣系統。

    12.jpg

    2. 人員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招募

    (1)從事服裝設計與工程、工業設計等的教師或科研人員2名:

    熟悉AI生成設計、三維建模技術;有虛擬服裝設計或數字時尚相關經驗。負責參與構建多模態AI服裝設計生成系統,負責服裝三維建模與知識圖譜構建;協同算法團隊實現設計生成與模型轉換。

    (2)從事機械電子工程,多模態條件控制算法方向的教師或科研人員2名:

    機械電子工程、自動化等相關專業背景;熟悉多模態控制算法、具備算法開發與系統集成能力。負責多模態條件控制算法的開發與優化,配合AI生成系統與虛擬試衣系統的技術對接。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從事服裝虛擬仿真面料與三維建模的研究生2名: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熟悉服裝虛擬仿真面料與三維建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協助完成虛擬服裝的三維建模與材質仿真,參與服裝模型在AR環境下的適配與優化。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及機構招募

    (1)從事服裝模型轉換算法、物理特性模擬與交互的科研人員3名:

    計算機科學、工業工程專業、自動化專業背景。負責2D到3D服裝模型轉換算法方向、服裝物理特性模擬與交互反饋研究。

    3. 項目聯系人:賀老師

    辦公電話:010—64288092

    聯系郵箱:20190026@bift.edu.cn


    06項目名稱:面向時尚產業的數實融合消費場景構建研究

    1.項目介紹:

    項目以跨學院、跨專業協同方式,應用計算機圖形動畫、虛擬現實、混合現實、增強現實、LBE沉浸式大空間、元宇宙和AI編程、智造交互、智能體等數字新技術,研發虛擬購物、虛擬模特、元宇宙體驗等時尚消費場景解決方案。重點探索和突破傳統數字消費模式,著力構建基于手勢交互、眼動追蹤等自然化交互方式的系統,推動時尚產業消費體驗升級。本項目旨在通過構建具有時尚美學風格的虛擬現實場景及優化人機交互體驗,孵化可體驗、可消費的數實融合時尚消費應用場景,促進時尚消費向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轉變,培育數字消費新生態。

    14.jpg

    2. 人員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招募

    (1)從事數實融合內容策劃研究的教師或科研人員1名:

    具有沉浸式敘事設計、數字內容策劃、虛擬文化體驗研究背景,負責梳理和規劃完整數實融合沉浸式體驗的用戶流程和情境化、敘事化展示。

    (2)從事沉浸式場景構建研究的教師或科研人員1名:

    具有豐富的虛擬現實體驗開發經驗,負責數字資產制作及整合的美學指導和質量把控,確保虛擬場景的高保真度和時尚美學。

    (3)從事數字消費策略及效應研究的教師或科研人員1名:

    具有消費者行為學、體驗經濟、數字營銷等方向的研究背景,在項目前期從人因角度思考用戶整體體驗流程的商業策略,在項目后期結合科學模型驗證沉浸式體驗所帶來的潛在商業價值。

    (4)從事用戶體驗與交互設計研究的教師或科研人員1名:

    具有人機交互研究背景,聚焦沉浸式體驗的交互細節,負責自然化交互的具體形式設計、視聽覺反饋設計以及空間界面的布局規范。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從事數字資產制作與虛擬場景整合的研究生或本科生3名:

    具備三維建模基礎及虛擬現實體驗開發經驗,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虛擬場景設計、空間和商品的高精度建模以及光影環境的性能測試與優化,實現數實融合的視覺效果。

    (2)從事交互功能及界面設計的研究生或本科生3名:

    具備交互設計與原型制作能力,對空間界面設計與多模態交互手段有一定了解,輔助教師完成整體交互架構的落地,負責空間 UI/UX 的設計實現,并協助進行場景功能測試。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從事核心交互功能技術的科研人員1名:

    專注于虛擬環境下自然化交互的核心技術開發,包括交互功能(如手勢與眼動追蹤等方式)算法實現、交互性能優化以及與虛擬場景的系統集成。

    (2)從事虛實融合體驗產品封裝技術的科研人員1名:

    負責項目從開發環境到硬件設備平臺的產品化部署,包括虛擬場景和交互模塊的集成、系統性能調試與優化、跨平臺兼容性測試,以及部署過程中的技術問題排查。

    3. 項目聯系人:蔡老師

    辦公電話:010—64288092

    聯系郵箱:20190036@bift.edu.cn


    07項目名稱:面向人機協同的智能交互機器人系統設計與研究

    1.項目介紹:

    本項目聚焦于人機交互范式從“工具式”向“協同式”的演進,旨在研發具有高靈巧操作與情感化交互能力的智能機器人系統。研究將融合機器人學、人機交互、情感計算與工業設計,重點突破多模態意圖識別(如肌電、腦電、手勢)、自適應精細操作控制、以及觸覺與溫感等情感化反饋等關鍵技術。項目致力于構建一個開放式的軟硬件交互場景,不僅服務于健康、文化等產業應用,更將探索其在遠程技能與信息傳遞、人機協作、情感參數化計算等前沿場景的創新解決方案,最終形成具備技術前瞻性與市場轉化潛力的原型系統。

    15.jpg

    2. 人員需求:

    (一)面向全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招募

    (1)從事智能機器人硬件開發的教師或科研人員1名:

    機械電子工程、自動化、機器人學相關專業背景,熟悉機械結構設計、運動控制、傳感器集成與嵌入式系統開發。負責機器人靈巧操作機構(如機械手)的設計、驅動與控制;集成多模態傳感器;完成系統硬件原型搭建與迭代。

    (2)從事人機交互與智能算法開發的教師或科研人員1名:

    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相關專業,熟悉信號處理(肌電/腦電)、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算法及ROS等機器人開發框架。負責多模態意圖識別算法的開發與優化;設計自適應控制策略;實現人機交互的智能決策邏輯。

    (3)從事交互與產品設計的教師或科研人員1名:

    工業設計、交互設計相關專業,具備智能硬件或可穿戴設備設計經驗,深刻理解用戶體驗,能熟練運用設計工具將交互邏輯轉化為產品原型。負責機器人系統的人機交互界面與外觀設計;優化產品的人體工學和情感化表達;確保技術方案具備良好的用戶可接受度與美學價值。

    (二)面向全校研究生招募

    (1)從事機器人硬件調試、算法實現的研究生3名:

    機械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學科背景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參與機器人硬件調試、算法實現等工作。

    (2)從事用戶調研、交互原型設計的研究生3名:

    設計學、工業設計學科背景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參與用戶調研、交互原型設計等具體研發工作。

    (三)面向北京市其他高校招募

    (1)從事人因工程、用戶體驗研究和情感計算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2名:

    心理學、認知科學相關背景,具備人因工程、用戶體驗研究或情感計算研究背景。為人機交互策略提供理論支持,參與設計并評估系統的可用性與用戶體驗。

    3.項目聯系人:孟老師

    辦公電話:010—64288092

    聯系郵箱: 20230013@bift.edu.cn


    附件2《前沿交叉研究院前瞻性研究項目報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