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北服故事 | 心系北服,致力服裝教育 —— 訪我校原服裝系副主任葉潤德
- 2019-01-04
- 來源:北京服裝學院記者團
- 作者:晉葉 楊羽斐 采訪:鐘禎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
重溫北服創建史,激勵今日北服人。為進一步追憶學校的發展歷程,濃厚師生的愛校熱情,黨委宣傳部策劃了“北服故事·口述歷史”征集活動,聯合學校離退休工作處、校友會一同尋找曾在北服從教、從學、從工的老師、校友和職工,再現他們的親歷、親見、親聞,記錄學校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和精彩瞬間,觸摸一路踏歌而行的脈搏。如果您也是有故事的北服人,愿意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采擷北服記憶,我們期待您的賜稿。
投稿郵箱:“xcb@bift.edu.cn”(請注明“北服故事”)。
【記者手記】
北京服裝學院原服裝系副主任、服裝研究所所長、服裝數字化研發中心主任葉潤德老師,作為我校服裝系和服裝專業創建人,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一線,即使在退休以后,仍堅持在服裝教育領域發揮余熱。

近日,北京服裝學院記者團對葉潤德老師進行了專訪,年過七十的葉老師依然精神矍鑠,給我們講述了我校服裝系的創辦史。
縱觀內外 精確專業定位
1986年,我校為響應“服裝強國建設”的號召,籌建服裝系,學校各級領導十分重視,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負責服裝系的籌建工作。葉潤德老師便是其中一員。

葉潤德老師(左二)
剛剛開始籌備新專業,一切猶如一張白紙,都需要從零開始。當時國內外的服裝市場是怎樣的形勢?服裝設計及工藝發展到了什么程度?服裝產業的狀況如何?我校的服裝系該如何定位……帶著諸多問題,葉老師一行開始了調研工作。
當時,葉老師帶領著籌備小組走訪了大量的紡織院校和企業,如:中央工藝美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西北紡院(現西安工程大學)、天津紡院(現天津工業大學)、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蘇州絲綢學院(現蘇州大學)等。
當談及在調研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時,葉老師說道,調研使他們對服裝教育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認識,同時也找到了專業建設的方向。
葉老師回憶到,調研的院校各具特色。有的注重發展服裝的藝術設計,有的學校服裝材料科學是強項,有的將計算機與服裝專業相結合,CAD服裝設計研發等比較先進,有的則以培養絲綢設計加工人才為主,將傳統面料與現代思維相結合。
他由衷地感慨,在調研中學習到了許多,同時也感悟到,服裝還需要與藝術、科技相融合,可以賦予其不同的內涵;面料也是研究服裝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還要以藝工融合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服飾需求結合起來,使中國的文化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愛,使中國的服飾設計能夠走出國門。
葉老師一行還了解到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體會到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要協同教育、科研、生產不同功能,集成資源優勢,使產學研相融合。
調研工作為我校服裝系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校最終將服裝專業的教學定位為——以服裝為龍頭,引進高科技技術,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培養企業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籌備師資 服裝專業初見雛形
有了定位之后,專業方向怎樣擬定?師資從何而來?招生怎樣的學生?藝工應該怎樣結合?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便接踵而至。調研小組又開始進一步的調研走訪工作。
籌備小組向國內外先進的服裝教育院校學習,分別學習了法國、英國、意大利、美國、日本及國內院校的辦學經驗、教學理念、專業和課程設置。從紐約時裝學院、巴黎高級時裝學院、中央圣馬丁學院、文化女子大學以及國內等知名服裝院校收集了許多服裝教育資料,分析我國傳統服裝與西方現代服裝的差異,研究我校服裝專業的方向定位。同時,校領導組織去文化女子大學實地考察,學習教學經驗,促成校際合作。
1987年,服裝專業的教學計劃有了眉目,在紡織部的支持下,從各個院校調配教師來我校任職。同時,組織全國紡織服裝專業院校的教學成果在我校集中展示,促進了我校與各院校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專業水平。
隨著專業教師的相繼調入,我校服裝和紡織專業也陸續招收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來校任教,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同時,通過此前與東京文化學院達成的合作事宜,我校積極將多位師生送往日本學習、培訓,學成回國后很好地推動了專業的發展。
正值1987屆的學生入校,學校組織理工科新生進行藝術考試,從中挑選有一定藝術基礎的學生,單獨組成一個班,這便是我校首屆符合藝工融合專業定位的服裝系班級。葉老師表示,當時的一切都記憶猶新。

1987年我校正式更名為北京服裝學院,緊跟著服裝系也正式成立,包括:材料教研室(含人體工效學)、設計教研室(含史論)、工程教研室(含制版、工藝設備、營銷等)。在工程學科制版方面,又從工廠抽調了一些經驗豐富的技師來校擔任教師和教輔。
學校鼓勵教師參加全國服裝專業的教研會,參與全國統一教材的編寫。其中,葉老師參與編寫、出版了《服裝機城與設備》統編教材、《機械工程手冊》中的服裝機械篇,與王懽老師共同編寫出版了《纖維、紡織品與服裝》一書,并以此作為參考教材向全校開設了選修課。葉老師自豪地說:“現在與我有聯系的有很多還是當時選修課的學生,他們活躍在各個行業。”
蓄勢待發 科技助力服裝教育
1994年,葉老師調到服裝研究所擔任所長,他提出了“借助服裝研究所的平臺發布教師作品,從而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設想。服裝研究所陸續完成了空軍飛行服、大學生軍訓服及和企業合作等研發項目。

為進一步促進服裝教學與高科技結合,打造數字化服裝研發系統,葉老師提出在院內建立此科研項目實踐基地,得到了校領導的支持,并成功申報了市級科研項目。在市教委積極的支持下,優選了國際最先進的服裝計算機系統,有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打板系統、單片全自動裁床,全自動粘合設備、全自動上袖、釘扣、開袋、縫制等設備,又把葉老師參與研發的國產化立體熨燙機列入,引入從設計到裁剪、縫制、熨燙,計算機控制一條龍實驗系統,開發了當時全國高校中首例的數字化服裝研發系統。

葉老師組織科研團隊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從國外請來很多專家進行講座,挑選優秀版型收錄到數據庫中,形成了自動化的制作流水線,包括計算機設計、制版、自動裁片、線上加工等。從資料搜集到系統的大致成型用了近一年時間,葉老師和團隊老師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每每回顧這個過程,葉老師總是既感慨又自豪,感慨的是學校彼時的服裝數字化設計和加工領域有了長足發展,自豪的是能夠親身經歷服裝數字化設計加工系統在校內的逐步建立與完善,這個過程雖然艱辛,但是體驗彌足珍貴。
如今,葉老師仍然在紡織服裝教育領域發揮著余熱,心系北服發展。
葉老師寄語同學們,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不斷創新,奮發圖強。同時也期冀北服,能夠更好地發揮獨特的辦學優勢和鮮明的專業特色,有力彰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復興、文化傳承、文化傳播,引領時尚,對我國服裝設計、時尚和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產業發展做出更加獨特的突出貢獻。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