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師者】德高望重桃李滿園 追夢鞋業強國永不停息
- 訪北京服裝學院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于百計
- 2018-04-11
- 來源:中外鞋業
- 作者:于大江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于百計:北京服裝學院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高級設計師,在制鞋技術、皮革行業職業教育領域工作四十多年,是我國鞋業界資深專家、皮革制品設計專業帶頭人。他治學嚴謹,積極從事教學改革,教中職生、本科生,帶研究生,開展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為皮革類專業發展和皮革行業技術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
主要成果:《皮鞋幫樣比楦設計法》填補了皮鞋立體設計教材的空白;我國第一部皮鞋設計音像教學片《皮鞋幫樣設計》《皮鞋設計》音像教材(八集);《國家教育部“面向21世紀”中等職教國家重點建設專業皮革工藝及制品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整體方案》;《鞋類設計師國家職業標準》《制鞋工國家職業標準》《皮具設計師國家職業標準》等。

中國制鞋培訓歷史見證者
在中國制鞋行業培訓領域,于百計老師德高望重、廣為人知,工作四十余年,其過硬的動手能力、深厚的理論功底、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其和藹可親、溫文儒雅的風度,在業內廣受尊重。
回首過去,于百計老師感慨良多,其工作經歷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1972年至1985年,在北京市第三皮鞋廠工作,從普通工人成長為技術科長,鍛煉了極強的動手能力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第二時期是1985年到1999年,調入北京市皮革工業學校,歷任制鞋專業教研組長、教務科副科長, 副校長,這是于百計老師專業成果的高產時期,編寫了多部填補國內鞋業教育空白的教材。第三時期是1999年任北京市皮革工業學校黨委書記兼副校長、高級講師后,行政事務增加,在更高層面上推動學校發展,培育行業人才。
于百計老師是中國制鞋行業培訓歷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據其介紹,我國制鞋行業培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五六十年代,我國鞋業教育還是以師傅帶徒弟為主。1958 年四所輕工類本科院校的建立,才逐漸打破了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F在國內開設鞋業專業的院校已達四五十所,每年畢業生近千名,分布全國,特別是我國溫州、廣州、晉江等制鞋基地,人才需求比較旺盛的地區。
快速發展也遺留了一些問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制鞋企業大量增加,對專業人才需求旺盛,但這一時期國內開設鞋類設計專業的院校少,畢業生也少,滿足不了企業需求,當時辦了大量的短期職業培訓班,快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在推動行業發展同時,也留下了一些隱患,主要是基礎不夠扎實,理論寬度與深度都有待提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工作時主要依靠一些竅門從事某類鞋的設計,長期如此導致設計思維固化。“專做男鞋的不知道女鞋怎么做, 做皮鞋不知道運動鞋的做法”。
于百計老師教過的學生很多,可以說桃李滿天下,不同年代的學生各有特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生入學分數相對較高,學習時比較勤奮,專業基礎很扎實,如今這一時期的學生很多已成長為企業的中堅力量,如康奈,意爾康,天創時尚等知名制鞋企業。進入二十一世紀,學生的特點則是在知識的廣度上有優勢,在專業基礎上接觸新事物更多,這在設計大賽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出現了很多精彩的跨界設計作品。
相比授業,教給學生們專業本領和技能,于百計老師更看重傳道,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并嚴于律己、身體力行。學生們在把傳統工藝技術技能學過來的同時,更是把老師那種聚精會神、認認真真、一針一線做好鞋的心氣兒銘記于心,并且把精益求精的精神發揚光大,再賦予創新,在建設制鞋強國的偉大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中國制鞋強國夢的推動者
我國已是公認的鞋業大國,但還不是鞋業強國,讓我國早日成為鞋業強國是于百計老師的夢想。談起獲得豐碩的教育成果,于百計老師最看重的是填補了皮鞋立體設計教材空白的《皮鞋幫樣比楦設計法》以及我國第一部皮鞋設計音像教學片《皮鞋幫樣設計》《皮鞋設計》,為推動我國制鞋發展而倍感欣慰。
我國鞋業未來要如何發展、實現轉型升級,于百計老師提出了三點具體建議:
第一,要走綠色制造的道路。環保、低碳的要求要滲透到鞋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生產所用的皮革、紡織布、底材、飾扣到鞋用化工材料和包裝材料,整個環節都應當符合綠色采購要求,并將環保、低碳的理念貫穿于整個設計、生產、銷售過程。目前國內環保督查趨嚴,鞋業污染主要集中在膠粘劑與皮革廢料,希望鞋企能采取有效措施來減少污染,凈化生產環境、保護員工健康、維護美麗家園。
第二,要加強大數據應用。制鞋業是傳統密集型行業, 要積極面對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充分利用大數據來轉型升級,以滿足消費者對鞋子個性化舒適性的更高要求,實現生產設計環節上的數據化、自動化、智能化。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不夠深入,不夠普遍。
第三,要走園區化的道路。鞋業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 在增加人員就業、增加收入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我國鞋業轉移的過程中,成為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選擇,以鞋業產業園的形式來承接鞋業發達地區的產能轉移,如安徽省宿州。承接鞋業轉移不能走過去粗放發展的老路,不能僅僅做大品牌的代工廠。在滿足鞋企生產經營需求論壇的現同場時合影,要做好相關配套,最好把鞋業研發設計一起轉移過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建設制鞋強國的過程中,人才不可或缺,院校專業教育至關重要,針對當前高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的現狀,于百計老師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鞋業設計存在特殊性,不能僅會畫效果圖,還要和版師有銜接,要對制鞋工藝有了解,鞋業生產工藝比較復雜,需要較強的動手能力。院校在保證基礎教育外,要加強專業技術技能訓練,多培養應用型人才。校企聯合培養是培養設計人才的有效渠道,但不能簡單捆綁,而要遵循設計人才成長規律,以學歷教育、在職學習、學校企業間多階段培養等形式進行。

繼續基礎研究 放松發揮潛能
四十余年的勤奮耕耘,如今已經到了歇一歇的年齡, 然而鞋類方面的基礎研究卻一直是于百計老師的一個情結。退休后的他更有時間進行自己一直執著的腳型規律、楦型規律、設計規律的基礎研究,希望在掌握三者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實現突破。他認為,我國與制鞋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鞋的基礎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鞋業在工藝上沒有大的革新,對于鞋的基礎研究、技術的規律,缺乏系統性地歸納和總結,整體上還處于比較盲目的狀況。
如今,于百計老師理想中的人生狀態是放松,“放松才能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拘謹發揮不出來”。談到業余愛好,于百計老師笑著說,最喜歡的事是逛商場——無目的或有目的的閑逛。在職時,業余時間的“閑逛”,甚至能做到北京哪個商場哪個柜臺賣什么商品都能知道。而筆者也覺得,這種看似閑逛的舉動,卻是了解鞋子的最新流行樣式、捕捉和印證市場中最新潮流訊息的很好渠道,這未嘗不是建立在勤奮工作的基礎上!
歲月從容,時光不老,衷心希望于老師的系列研究為鞋業帶來更多突破!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