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野性肉体狂欢大派对,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_BD英语神马影院手机在线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字號: A A A

  • 【北服故事】化纖拓業寫春秋 育人傳道鑄師魂
  • 訪我校老教師代表于伯齡老師
  • 2017-12-21
  • 來源:黨委宣傳部 離退休工作處
  • 作者:學生記者:高鶴 楊佳佳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重溫北服創建史,激勵今日北服人。為進一步追憶學校的發展歷程,濃厚師生的愛校熱情,黨委宣傳部策劃了“北服故事·口述歷史”征集活動,聯合學校離退休工作處、校友會一同尋找曾在北服從教、從學、從工的老師、校友和職工,再現他們的親歷、親見、親聞,記錄學校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和精彩瞬間,觸摸一路踏歌而行的脈搏。如果您也是有故事的北服人,愿意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采擷北服記憶,我們期待您的賜稿。投稿郵箱xcb@bift.edu.cn(請注明“北服故事”)。

     

                               于老師近照

     

    近日,黨委宣傳部學生記者對我校老教師代表于伯齡老師進行了專訪。已經八十歲高齡的他侃侃而談,講述他的北服故事。

     

                                   采訪記錄

     

    1962年的秋冬之交,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于伯齡老師來到我校紡織化學工程專業任教。55年來,見證著我校數十年的辦學歷程,見證著一批批學生求知若渴地來,又躊躇滿志地離開,懷揣夢想奔赴各地。

     

    篳路藍縷研制原料

    “下廠實驗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好的途徑。”于老師坐在藤椅上,指著面前校史冊上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說。他左手微微架著眼鏡,右手指在照片上緩慢地滑動,陽光把他的影子投射到地上,構成了一幅剪影。照片上記載的是剛畢業的他受學校任命帶領10名畢業生,去天津有機化工實驗廠研究當時中國尚無法獨立生產的維尼綸原料醋酸乙烯。“另外一位老師和我負責搭建實驗流程工具,那時候實驗環境很簡單,日子很苦,可用的資料也少”。回憶起當初,他長長嘆了一口氣。最終,經全體人員的努力,歷時近一個月,成功完成實驗,在六月底,學生也圓滿完成從開題報告到論文答辯,獲得廠方校內師生高度贊賞。同時學校方面指出應保密相關研究方法,當時于老師與同學們的實驗成果未能為人所知,雖然有些遺憾,但在研究過程中,他收獲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并深受下廠實踐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這種影響一直貫穿了他后半生的科研和教學過程。

     

                       向記者介紹染整作品

     

    天津有機化工實驗廠實習半年的學生,畢業后,其中一名男生陶克毅擔任天津南開大學化學系主管科研的副主任,教授;劉躍威擔任對外經貿大學海關系主任,他的妻子劉安莉也是這些學生中的一員并擔任海關系商品檢驗專業教研室主任;一名男生葉永茂是中國化纖工業學會副會長。

    在我校任教之前,于老師在北大上學的時候也有兩次下廠實踐經驗。一次是1958年大煉鋼鐵時,周總理親自送他們去廣西灌陽縣,待了3個半月。那時,縣里頒給于老師一個“鋼鐵戰士”的獎狀。另一次是1960年大四時,于老師去了化工二廠支援師兄搞技術革命,過上了工廠三班倒的生活。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化纖路上的下廠實踐生涯,特別是任教第一年帶領畢業生研究維尼綸原料的實驗生涯,對于老師有著延續一生的影響。當時中國尚未有研究維尼綸的相關工廠,他帶領學生開創先河,提前做實驗搞研究,其中艱辛不言而喻。“盡管很辛苦,但對自己的鍛煉很大,對畢業生的培養也很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于伯齡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奉獻”,在他門下,桃李滿園,他為化纖領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深夜秉燭,悉心指導學生的學業,在他的培養下,當初帶領做實驗的畢業生大都任一流大學研究主任。說到這里,他指出,學生要對自己有信心,要踏實努力,定會有光明的前途。

    “我喜歡和學生在一起,覺得和學生在一起才是最快樂的,最有朝氣的。”于老很喜

    歡與學生交流,他關心學生,推心置腹地給青年人建議,他希望年輕人戒驕戒躁、踏踏實實地學習知識技能,不忘記對社會的責任。回憶起教學中的趣事,于老說:“參加研討會時,有老師提出在絲綢上畫畫能否有不褪色的染料,我就想或許這可以研究一下。雖然我不是學染整的,但還是看了看書,自學了一番,染料弄出來以后,效果還不錯,接著申請了項目在美術館做了展覽。”之后于老師便開設了藝術染色的選修課,選課學生常多達一二百人。“有人說老聽見你們這屋子有人說話,很熱鬧,但找不到老師,一屋子全是人!”說到染整教學,于老師不禁欣慰地微笑。

     

                        于老師染整作品——衣物

     

    北服歷史如數家珍

    1972年,我校與教學性質相似的北京化工學院(現名為北京化工大學)合校。1978年,紡織部考慮恢復化纖工學院。在北京紡織局、校領導的支持下復校工作開展,1980年復校成功。1984年復校后到1992年,學校任命于老師為科研處處長。于老師對北服懷有極深的感情,講述北服往事的時候,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對他而言,北服時光或許數十年如一日,早已在腦海中定格成永恒。

     

    兢兢業業寄語學子

    于老師在我校做了很多工作,當教研室主任、成立科研處,做事認真負責、竭盡全力、恪盡職守、不為名利,深受領導、同事的信任。在科研處的8年時間里,于老師赴英國深造,為學校帶回了英國研究生培養模式。他說,作為教師,在做論文搞研究方面一定要自己先完全弄懂,學生做不出來時一定要盡力指導啟發。截至目前,于老師發表過110篇論文,其中6篇是在國外發表的英文版。此外,他對英文論文的寫法也頗有研究。

     

                          于老師學術論文(英

     

    在當下選擇與浮躁并存的時代里,于老師這種“勤勤懇懇地做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精神顯得尤為可貴。

     

                        于老師染整作品——布料

     

                           于老師染整作品——扣子

     

    【于老師寄語】

    要戒驕戒躁、踏踏實實地學習知識技能,做實際行動者,任何事只有深入地做下去、真正扎下去,才能有所成就。

     

                  于老師與記者合照(左楊佳佳,右高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