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同舟共濟 成就北服華彩
- ——訪我校首批教師代表郭玉周老師
- 2017-06-30
- 來源:黨委宣傳部、離退休工作處
- 作者:鐘禎、李帥
- 編輯:郄程、鐘禎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重溫北服創建史,激勵今日北服人。為進一步追憶學校的發展歷程,濃厚師生的愛校熱情,黨委宣傳部策劃了“北服故事·口述歷史”征集活動,聯合學校離退休工作處一同尋找曾在北服從教、從學、從工的老師、校友和職工,再現他們的親歷、親見、親聞,記錄學校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和精彩瞬間,觸摸一路踏歌而行的脈搏。如果您也是有故事的北服人,愿意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采擷北服記憶,我們也期待您的賜稿。投稿郵箱xcb@bift.edu.cn(請注明“北服故事”)。

近日,黨委宣傳部學生記者在離退休工作處辦公室見到了郭玉周老師。83歲的郭老師精神抖擻,談笑風生。郭老師是我校第一批教師,退休后還組織成立了霓裳合唱團。郭老師在校時間60余年,親眼見證了北服成長的點點滴滴。

郭老師講述北服故事
建校初期困難重重
1958年,各部委紛紛建立了自己所屬的學校,北京服裝學院就是其中一所。我校是在北京紡織工業部干校的基礎上組建的,因為條件艱苦,1959年才正式開始招生,第一年共招收了五個班。建校初期,學校各方面的資源都很匱乏,沒有校舍、操場、食堂。如何解決?沒有校舍,就用東大橋紡織部新蓋的一棟宿舍樓作為教室;沒有操場,體育課就借用工人體育場的場地上課;沒有食堂,就借用“中紡里”老宿舍商店中一個簡陋的大棚臨時搭設食堂;沒有師資,就從上海的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以及其他高校調來了大批的教師,從天津紡織工學院(現天津工業大學)調來教學輔助員,從山東紡織工學院調來許多實驗員,從鄭州技校調來大批工人…… 正是由于當時國家的統一分配和調派,我校收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支援,從而有了學校的建立,為今天的北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起當時學校的艱苦環境,郭老師依舊感慨萬分。

學校徽章

1959春 機制1班在機械樓前

59級同學合影
積極培養青年教師
郭老師進入學校時負責的課程是機械技術,一般是在大學三年級開課,因此剛剛入校的兩年沒有教學任務。不只是郭老師,當時很多進入學校的老師都面臨了這樣的狀況。為了填補空白期,學校將這二三十位老師都派到了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進修,由原院長王叔文和原黨委書記韓恩業帶隊。華東紡織工學院的進修結束后,為了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修的教師紛紛被派到各個化纖廠參與實習,郭老師進修結束后被分配到丹東化纖廠實習一年,同保全工(維修工人)一起工作,從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的工作都有參與。實習回來做了教師之后,學校還帶著青年教師把各個地方的化纖廠都跑了個遍。說到這,郭老師很自豪地給我們細數起他當年去參觀過的化纖廠。

1961年春游教師團支部合影
除此之外,學校還發動青年教師廣泛地參加社會活動。每到六月份夏收,青年教師都會被分配到朝陽區的農村幫忙收割小麥,學校自己有農場也需要教師去勞動。我校在建設定福莊校區的時候也曾發動過師生幫忙挖地基,當時學校有個室外游泳池,就是師生親手挖出來的。那時還經常有植樹活動,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西山。復校后,北京市在懷柔縣給我校分配了一個山頭、兩個山坡,學校每年都組織去那里進行植樹,把原來的一片荒地變成了森林?;貞浧甬斈甑母鞣N勞動,郭老師的眼底也透出了興奮感,仿佛當年熱火朝天的景象就在眼前。

1963年6月京西龍泉寺家禽場勞動

西山農場植樹
注重培養學生德育
剛在定福莊建校的時候正是國家最困難的那三年,學生們的思想比較動蕩,因此做好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尤為重要。當時學校要求給每個班配備一名政工干部,負責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時,號召授課的青年教師住進學生宿舍,與學生打成一片。郭老師就曾在學生宿舍里住過半年多,回想起與學生們一同生活的趣事,郭老師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此外,學校還提倡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例如迎賓任務。由于我校的女生人數眾多,首都機場需要迎接外國來賓的時候,往往派我校的學生負責迎賓工作。對于這一類的活動,學校也一直持支持的態度,提倡青年學生和教師積極參與,讓學生從中接受愛國教育。

1962年4月化纖15班合影于教學樓前

1964年校運會染12班
1965年,全校大三、大四的學生都到邯鄲去參加了一年宣傳黨中央政策的工作,與當地百姓同吃同住,扎根串連。當時正好趕上1966年的邢臺大地震,老百姓的房子大多都倒塌了,只能住到麥地里去,挖個一米深的坑,鋪上稻草和塑料布,所有師生就在棚里待了四個月。
1969年,北京很多高校開始外遷,我們學校也遷到了江西。那時的郭老師已經與夫人相隔兩地多年,當學校決定全體遷往江西的時候,郭老師仍然毫不猶豫地跟隨著學校去到了江西。

1966-1967年工作站
同甘共苦譜寫回憶
1959年至1961年,是最為艱苦的三年。各方面的資源都很緊缺,糧油衣物都是用票分配,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為了解決困難時期的一系列問題,政府和學校都采取了許多措施。當時的副院長郭啟明,在校園里建立了一個豆腐坊;中央還派來了協和醫院的婦科首席專家林巧稚為學生檢查;后來北京市為解決糧食方面的問題,在焦化廠的南邊撥了一塊地,我校在那里建立了農場養殖家禽。

糧油票
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郭老師滿懷感慨。他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我們經歷了許多,并且反復地實踐和摸索,這些都成為非常珍貴的回憶,祝福北京服裝學院越來越好!”正如郭老師所說,艱難困苦的時代磨礪著北京服裝學院不斷茁壯成長。

郭老師與學生記者合影
【郭玉周老師寄語】
銘記過往,礪志圖強。
創造小康,實現夢想。
附:郭老師親手繪制的中紡里及定福莊校區地圖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