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北京服裝學院命名典禮工作中我所經辦的幾件事”
- ——專訪北京服裝學院原副院長劉沖
- 2017-04-28
- 來源:黨委宣傳部、離退休工作處
- 作者:學生記者:鐘禎、高鶴、楊佳佳
- 編輯:郄程、鐘禎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重溫北服創建史,激勵今日北服人。為進一步追憶學校的發展歷程,濃厚師生的愛校熱情,黨委宣傳部策劃了“北服故事·口述歷史”征集活動,聯合學校離退休工作處、校友會一同尋找曾在北服從教、從學、從工的老師、校友和職工,再現他們的親歷、親見、親聞,記錄學校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和精彩瞬間,觸摸一路踏歌而行的脈搏。如果您也是有故事的北服人,愿意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采擷北服記憶,我們期待您的賜稿。投稿郵箱xcb@bift.edu.cn(請注明“北服故事”)。

劉老與他的書法作品
【記者手記】3月29日下午,我們如約來到原北京服裝學院副院長劉沖老師家中進行采訪。劉老雖近90高齡,但身體健康、精神抖擻,退休后一直保持著每天看報、練習書法的習慣,平日里也時刻心系著學校的發展,經常投稿寫詩。劉老幽默風趣,講述起北服的歷史來如數家珍,哪怕是多年前的故事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這得益于他愛記筆記的好習慣。翻開多年前的筆記本,圍繞著“北京服裝學院命名典禮”這個話題,劉沖老院長為我們講述了那些年的北服故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我國需要建立一所服裝教育的高等學府。1986年12月8日,紡織工業部領導來我院征求意見,擬將北京化纖工學院改為服裝學院。當時學院領導一致同意部黨組的意見,部領導表示:你們同意改,就以學院的名義向部黨組寫報告,部再報國家教委審批。隨后,學校一方面派教務處長高恩淵同志去兄弟院校考察服裝教育情況,并于1987年1月21日向紡織部教育司做了匯報。另一方面,在學院上下做更名的思想工作,說明辦服裝學院的正確決策和深遠意義,統一大家的認識,為辦好服裝學院打好思想基礎。1987年6月28日,學院報請紡織工業部,將北京化纖工學院改建為“中國服裝學院”。1987年10月22日國家教委181號文件通知:同意北京化纖工學院改擴建為服裝學院,定名為“北京服裝學院”。

學院黨委決定:1988年5月10日舉行“北京服裝學院”命名大會。中國成立“服裝學院”,是在國內,甚至國外有較大影響的事情,所以這次更名大會一定要辦好,既要隆重,也要節儉。1987 年12月7日,學院召開院長辦公會,財務、總務、物資等部門的同志也參加會議,討論命名大會籌備工作,決定成立若干小組分頭籌備。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確定并布置典禮場所、請名家書寫“北京服裝學院”校名、制定校標。這些工作都責成我負責。

劉沖副院長與師生在一起
1988 年1月22日,紡織部教育司告知我們:1、大會定名“北京服裝學院命名典禮”大會;2、部撥經費12萬元;3、由學校自行請人書寫校名;4、邀請參加典禮大會的嘉賓以本市客人為主,國外人士少請;5、大會當天中午與會賓客不聚餐。

關于確定典禮場所,討論中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是鑒于我們學校當時沒有禮堂,需要在北京市租一個會場舉辦命名典禮;第二種意見是向我院周邊兄弟院校借一個禮堂舉辦命名典禮;第三種意見是自己動手,把本校學生食堂改建為臨時禮堂。討論中大家認為:第一種辦法既要花很大一筆經費,又遠離學校,往來不方便,參加典禮人員會受到限制。第二種方法雖然可以省點經費,但總覺得自己學校的命名典禮跑到人家學校去辦,情理上說不通,名不正言不順。最后大家決定采用第三種方法,既可以節省經費還可以借此促進校園環境的改善。這種自力更生、勤儉節約辦大事的精神,對教工、對學生都是一次生動的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經請示紡織部,同意命名大會在學院內舉行。在時間緊、任務重、條件差、工作量大的情況下,如何將學生食堂改建為臨時的禮堂?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除了要保證學生正常就餐外,要解決:命名大會舞臺、參會人員的座椅、幕布、橫幅的展掛、燈光音響的設置、學院環境改善以及安全保衛工作等。為此,我分頭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后作了具體分工:曹維新同志(總務處長)組織總務處人員負責解決參會人員座椅、大會會場幕布、橫幅、音響以及校園環境改善等工作;膳食科在此期間,將每日餐食做好后,另找地方開飯,由學生打回宿舍就餐。寧惠生同志(基建處長)組織基建處人員負責舞臺搭建;邢樹潤同志(保衛處長)組織保衛處人員實施大會期間的安保工作,“客客氣氣把關”,確保大會期間不出任何問題。工作布置下去后,要解決一個個困難,我院當時正處在基本建設中,沒有舉辦大型活動的設施,能否借此次機會,做一個可以移動的舞臺?正好學院基礎課部要定制一批乒乓球臺,如果就此請基建處在定做乒乓球臺的時候,將乒乓球臺的材料加重、加粗、加厚,將若干球臺拼裝在一起,鋪上地毯就可以作為臨時舞臺,既可在上面唱歌跳舞,再由電教科負責燈光、音響安裝,就可以布置成大會主席臺。這樣的設計既可室內也可在室外。拆開打乒乓球,合并開大會。既經濟又實用。命名典禮大會的前一天,全部工作布置就緒:舞臺可以容納包括國家領導人、國家教委、北京市領導、紡織工業部領導、幾位外國駐華大使,以及學院主要領導共45人對號入座;鋪上地毯、拉上幕布、橫幅、音響、照明全部到位。幕布中央掛上校標、校標兩側分掛紅旗。夜間由保衛處派人值班看守。一切進入臨戰狀態。院長辦公會決定典禮當天,學生、教工、臨時工每人補助2元,每餐只供應2個菜。原學生食堂的條凳不適合與會人員使用,因此,請兄弟院校支援。我們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化工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院校借來了適合的近千把座椅。我不記得是哪個學校送來的是100把沒開包的軟折椅。典禮的當天,清華大學的灑水車,在7點之前到我院,把院內外道路灑完水后,司機同志沒有休息,也沒有喝口水就返回了。兄弟院校的無私援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非常感謝他們。另外,請名家為“北京服裝學院”題寫校名也有幾種意見:是行書還是楷書?是隸書體還是魏碑體?最后經多次商定由我請首都師范大學的中國當代古文字學家、魏體大家康殷——大康先生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北京服裝學院”六個字,魏碑風韻,含蓄深厚。為了表示感謝,我送給大康先生兩盒我院食堂制作的點心,他說:你們學校自己做的我收了。老一代名家的風格,確實感人,也令人敬佩。

關于制定校標,我提出的設計思想和要求是:1、要有民族性,要體現文明古國的優秀文化傳統。2、要有時代感,能反映我院更名是20世紀八十年代的事物。3、要有服裝學院自己的特色。4、要簡練明快,樸素美觀。5、便于制作。1987年12月發布征集啟事,1988年1月已征集到數十份圖案。這些圖案絕大部分是用外文或拼音字母簡化設計的,既不好認又無特色。在這種情況下,我在中央工藝美院校標的啟發下,找到古“衣”字,用它做主體,多方設計,畫出圖樣。但“衣”字變形較大,且不好認,我又沒有時間繼續此項工作,就將草圖送到學院服裝系教師黃稚進行修改設計。黃稚老師在我畫的草圖基礎上又拿出幾個方案,經過幾次討論修改。在1988年1月26日,紡織部杜鈺洲副部長來學院主持討論服裝樓設計方案時,一并討論了校標設計方案。參加會議的有清華大學教授、市規劃局專家、中南設計院院長及部教育司領導等。最后定稿為現在校標樣式。校標的整個式樣,像一個模特,穿著宮衣款款走來。它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感,表達了北服人為國人美好衣著的追求,也表現為高度的文化自信。這個樣式請大康先生提意見時,他非常贊賞用古衣字為主體的設計。當時還決定命名典禮大會主席臺中央掛上新設計的校標,學院內草坪中央立一個大校標。另做7000個小校標,分發給學生、教職員工和大會來賓。這個校標啟用后,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廣大師生的好評。

( 注:2007年4月,根據群眾意見,學院多次召開會議,并在網上討論、投票,結果是:建議在主體結構不變、筆劃不動的前提下,對古“衣”字筆形做細微的技術處理,取消了英文書寫。2008年1月,院長辦公室通過,正式啟用,原校標作廢。)

王震副主席出席“北京服裝學院”命名典禮
王震副主席為北京服裝學院題詞
1988 年5月10日 上午9時,“北京服裝學院”命名典禮正式開始。國家副主席王震、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國家教委主任何東昌;北京市、紡織工業部、財政部、輕工部、商業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以及相關國家駐華使節、部分北京高校領導應邀出席典禮。會上,由紡織工業部領導宣布:“北京化纖工學院”正式更名為“北京服裝學院”。在紡織工業部領導和支持下,在兄弟單位無私援助下,在全院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整個命名典禮工作在熱烈振奮的氣氛中圓滿結束。正是:學院更名非尋常改弦易轍呈輝煌轉眼將近三十載豈能漏記此篇章

劉老與記者在一起
【劉沖副院長寄語】“希望學校培養出德才兼備、熱愛祖國的學子;希望學生對中國的文化充滿信心,很好地繼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并為弘揚傳統文化做貢獻!”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