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匠心獨具,“璞”寫人生足記
- ——專訪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劉瑞璞教授
- 2017-05-11
- 來源:黨委宣傳部
- 作者:學生記者:周瑞娟 高鶴 李帥
- 編輯:郄程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近日,經國務院批準,我校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劉瑞璞教授入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國家對于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種獎勵制度,獲得者被稱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劉瑞璞教授的入選標志著我校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劉瑞璞教授從事一線教學工作30余年,在學術、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黨委宣傳部記者對劉老師進行了專訪。

事必躬親做研究1983年,劉老師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同年進入天津紡織工學院服裝系任教。在這期間,他去香港理工大學進修,回來之后就開始主攻服裝設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1年,他開始編寫《紙樣設計原理與技巧》(男裝編、女裝編),此書的出版建立了我國服裝高等教育服裝結構教學體系,后成為國家級十一五、十二五規定教材。 1997年,他的“紙樣設計課程理論體系及其模塊化教學研究”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0年,正值北京服裝學院引進人才,劉老師來到北京服裝學院。2002年,為響應國家號召,他又去新疆支教一學期,并為新疆大學培養了一批服裝設計領域的人才。自那以后,劉老師對邊疆的民族文化與教育結下情結,幾乎每年都會帶著學生去少數民族地區考察研究,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多年的積累和對研究生的培養,2013年,作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他出版了《中華民族服飾圖考》,本書高度重視田野考察和博物館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整理。通過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服飾結構進行梳理,首次建立中華民族服飾譜系,對印證古代文獻、考古學、民族學、工藝學等方面都有重要價值。



劉老師在服裝語言學研究方面,三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首次系統引進“男裝國際慣例”,出版了六卷本大型“男裝國際禮制”專著,建立了“中國男裝TPO知識體系”,為我國服裝高等教育和男裝國際化品牌研發創建了男裝理論體系。在采訪中,學生記者身上穿的衣服引起了老師的興趣,經過劉老師的詳細解讀,我們才知道記者穿的所謂“西裝”并不是西服,而叫jacket??吹轿覀円猹q未盡,劉老師又講解了許多西裝方面的知識,使我們受益匪淺。當提到莫言在領取諾貝爾獎時為什么要穿燕尾服,劉老師來了興致,給我們進行了詳細講解。原來諾貝爾頒獎典禮要求所有領獎和參加頒獎的男士都要按照TPO規則進行著裝。TPO規則要求在諾貝爾獎典禮儀式中,男士必須穿燕尾服,因為燕尾服是晚禮服里面最高級別的禮服,以表示對諾貝爾獲得者最高的敬意。同時,燕尾服有一整套禮儀規范,從外到內,從上到下,連顏色上都有講究,但它不分種族、政見、貧富,以示尊嚴、平等。劉老師還介紹到國際慣例尊重民族習慣,如果信奉宗教,也可以穿民族服裝,但是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該服裝歷史沒有斷裂,就像漢族不能穿馬褂去,因為馬褂已經退出日常生活而進入歷史;二是所穿服裝須是該民族最高等級的禮服。所以莫言只能按照國際慣例穿燕尾服。

2012西藏考察展覽圖片
目前,劉老師正著手于藏族服飾的研究,他說選取此項目出于以下三個契機:一是我校博物館有大量相關材料可供采集;二是目前學術界對藏民族服飾研究甚少,由此可填補空白;三是國家給予了“民族服飾文化研究”的資金支持。從2012年起,劉老師帶領學生先后五次進藏,進行田野考察,并去當地訪問少數民族、藏族藝人和宗教人士,了解包括服飾在內的傳統民族文化的現狀及保護等情況,獲得大量的一手資料,并通過系統的研究整理,如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不拘一格育人才劉老師說起自己的學生來充滿自豪感,他啟發并指導研究生朱博偉研究有關“旗袍”稱謂的課題,該學生作品——《“旗袍”和“祺袍”稱謂考證》獲選中文核心期刊《裝飾》“2015年度優秀投稿論文”。劉老師的研究生有在大學時是學管理專業的,也有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他向我們透露,自己招研究生并不是特別注重本科所學專業,而注重學生是否對服裝文化感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熱愛它才能研究下去。朱博偉本科是計算機專業,就是因為對服裝文化興趣十分濃厚,才會投入熱忱,再加上劉老師的悉心指導,終有所獲。

劉老師批改的學生論文
劉老師學生的手寫論文

劉老師非常注重教學方法,他認為若是一味地死讀書,過度陷入到文獻堆里,就不容易有所得,所以“二重考據”是劉老師一貫給同學們灌輸的思想和方法。所謂二重考據就是指標本考據與文獻考據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因為文獻會受到人為的主觀因素影響,而實物研究能對文獻研究起到修正、補充的作用,如清末學者王國維就是因為研究甲骨文才對《史記》提出質疑。除此之外,劉老師還主張以成果帶動人才培養,他所帶研究生必須參與課題研究,并且學位論文必須按出版專著標準體例嚴格要求,為做出相關貢獻的研究生署名。這一方面,為社會、為學術研究做出貢獻,另一方面,爭取人生主要時刻的標志建構增強榮譽感。

由于我校民族服飾博物館建立較早,館藏豐富,劉老師利用博物館這個學術平臺,以博物館藏品作為研究基礎,挖掘其學術價值并取得了重大發現和理論突破。例如館內清末民初時期藏品豐富,一件官服的半成品引起了劉老師的注意,針對清朝官袍是先裁剪還是先繡紋樣的問題,劉老師帶領研究生從博物館標本入手,并確立為研究生學位論文課題,經過大量的文獻考據與標本研究,終于有所收獲,研究生學位論文通過系統整理,以《清古典袍服結構與紋章規制研究》評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專著出版。這個參與過程對研究生學術生涯來說也是無比寶貴的財富。
劉老師還介紹,我校傳統服飾文化研究有特色,學術研究與成果在全國具有優勢,博士培養正面向全國招生,這是以學科特色來帶動博士點建設和發展契機,也是我們以小見大、以持見強一貫的辦學理念。如今,每一年培養博士的名額在提升,這也為日后申請博士點打下基礎。

劉老師為記者團寫寄語

劉老師贈送給記者團的著作
心系同學寄厚望
劉老師現在一邊為本科生上課,一邊帶領著一支由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穩定可持續性的研究團隊,教學和科研填充著他的生活空間。在交談的過程中,59歲的劉老師侃侃而談、神采奕奕。他還熱情地贈送我們宣傳部學生記者團一套關于TPO規則的著作,并告訴我們“不知者無畏,甚知者顛覆”的道理,就是“網絡知識代替不了閱讀”,閱讀才能完全參透其中道理,才能獲得真知,推陳出新,以不變應萬變,正如劉老師所說“經典不變是硬道理”。
當被記者問到對同學們有哪些寄語時,劉老師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國際化。我校是研究時尚文化、培養時尚人才的院校,時尚本身就是國際化的,而時尚產業如果不走國際化就沒有出路。所以說我們的視野一定要開闊,不要閉門造車。因此不論選擇課題還是專業,我們必須要考慮在國際上它是怎么做的,它的前沿、發展路線是什么,它有什么規律,這一點很重要;二是要專業化、職業化。不管是什么天馬行空的創意,它都有一定的規律、路徑和必要的專業手段。我們學校是一所以服裝為主導的特色學校,因此,我們不僅要專業化,更要結合時尚概念,充分發揮職業優勢,以此增加核心競爭力;三是要培養文化底蘊與內涵。時尚不應只是花花綠綠,好的設計是一定要有文化底蘊作支撐的,只有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專業,這樣走到金字塔頂端的時候才有實力做支撐。

劉老師出席講座
課后為同學解疑答惑
劉老師還強調,時尚行業最容易出現浮躁的情緒,現在的學生更傾向于參加大賽,夢想一夜成為大師。如果以成為大師為目的選擇這個專業,參加大賽是個很危險的想法。作為教育者要理性地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基礎以及規律可言,如果心不沉靜下來,就沒有辦法學得深、走得遠。所以劉老師再次提醒同學們要好好利用大學時光先培養博雅、人文精神,再打好專業學習的基礎,同時用好外語這個交流工具,掌握必要的計算機技術,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并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充分地運用它們。而將這一切賦予生命和創新力,不是靠機會主義、浮躁能夠得到,而是靠文化底蘊。

劉老師與宣傳部記者合影
新聞回顧: http://www.hpsdw.com/xwgg/bfxw/53874.htm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