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把愛好變成職業,用相機訴說情感
- 專訪視覺傳達系教師董冬
- 2017-04-19
- 來源:黨委宣傳部
- 作者:學生記者:段藝潔、劉玥、陳津津、李潔涵
- 編輯:郄程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由于自幼成長的經歷,董冬老師對自然風光景物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感情。學習吸收了以亞當斯為代表的美國西海岸精致寫實派的傳統風光攝影理念后,結合當今先進的數碼影像技術,摸索歸納出了一套后期圖片處理制作流程和數碼暗房大畫幅黑白與彩色精典放印的工藝理論。從拿起相機起到今天,期間從未間斷過對攝影技術和藝術的追求探索。其最新系列作品《奇境緣·空山》,表現了其對東方山水的理解,表達了他超脫的情懷。

董冬(紹劍),自由攝影人。成長于北京,九十年代赴美西北理工大學深造,2001年獲得電腦科學碩士學,2001-2006年在美國加州硅谷就任數據工程師工作。2006年成為自由攝影師,同年創辦了北京紹劍影像工作室。2014年于北京服裝學院視覺傳達系任教至今。



他曾多次在《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大眾攝影》《世界攝影》《PHOTO VIDIO》等主流藝術期刊中發表作品專輯。個人著作包括《灰 ·界》《風光攝影的技巧與思維》等。獲得東京國際攝影大賽(TIFA)藝術風光類金獎;倫敦年度國際攝影師(IPOTY)藝術風光類三等獎;2014-2016,兩次入選俄羅斯PHOTOVISA受邀參展藝術家。2013年巴黎攝影獎獲入圍獎,IPA國際攝影獎獲自然風光類入圍獎以及人文類入圍獎;在2012年,獲《大眾攝影》2011-2012年度攝影十杰。

身為一名攝影師,在每一次的創作過程中,在去任何一個地方時,老師都會深入地去了解當地的人文和環境,在問到老師對哪個地方印象最深刻時,老師說:“不能說去過很多地方,其實我常常是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地方。如果說問我對什么地方印象最深刻,那一定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中國,我們自己的山水。”



“我上課時經常和同學說你們心中有沒有一種欲望、一團火,它熄滅了又燃燒、熄滅了又燃燒。等你找到這團火的時候,你就知道你未來要做什么了。” 在問到什么促使著老師從數據工程師成為攝影師時,老師說,“我心中的這團火,在我十幾歲開始,就隨著生活、境遇的轉變,時而弱,時而旺盛,但它始終在我的心中燃燒著,逼迫著我不得不去做這件事。而這團火,就是我想要當一名藝術家、一名攝影師。”
董老師于2001年獲得電腦科學碩士學,在2006年成為自由攝影師。在談到電腦科學專業對攝影的幫助時,老師說:“電腦科學這個專業給我的幫助是巨大的。我是從使用膠片開始攝影的,但是現在膠片基本處于停頓的狀態了,傳統手工攝影變成數碼影像。我是在一個攝影進行巨大革命時代的攝影師。攝影始終是存在于科技最前沿的工藝,電腦專業的知識使我更快地掌握了新的數字影像的技法。同時電腦科學的背景也培養了我的縝密邏輯思維能力,這些都可以印證在我今天的作品中。”


當然,作為一個好的藝術家,靈感、技術、堅持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也就像老師為我們舉的這個例子所說的:“作為一個好的攝影師,或者藝術家,或是任何一個其他的行業,其實都跟咱們買菜做飯的道理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從前期你的想法到挑選你的食材,再到烹飪擺盤,這都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環環相扣的。”董老師認為藝術是“手和大腦的完美結合,只有配合起來,才能達到一個真正的高度,才能夠上升到創作層面”。董老師又提到了:“在技術層面上,經過長期的鍛煉,會變得越發完善。我是做攝影的,在我的腦海里有許多的影像,在生活中,自然中這些影像和現實重合的時候,需要成熟的技術去百分之一百地實現它。”
在進一步的采訪中,談到了老師的業余愛好。除了攝影,老師很喜歡寫詩歌。“寫作伴隨我很久了,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文學藝術實際上和攝影是密切相關的。詩歌就是用你最簡單的語言把你所有的情感表達出來,攝影是用一個畫面把你想表達的展現出來,這兩者是共通的,當你理解多了,你的畫面自然而然就變成詩了。”


董冬老師談到了他成為北服老師的經歷:“我當時以攝影師的身份辦展覽,和學校的老師有接觸,當時的數碼技術在國內還不完善,而我恰巧很熟悉,所以2011年開始,我以代課老師的身份出現在校園里。也就是這樣一個機緣使我開始教學,慢慢成為正式的老師。”
在談到如何平衡攝影師和教師這樣的雙重身份時,董老師說:“我覺得創作是藝術專業老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需要與時俱進,要知道這個世界今天發生了什么。比如說藝術的風格、各個流派、色彩等等,這些都在不停變化。我們需要胸有成竹,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們走在一條更加與真實世界相連的道路上。或者說是我們一直走在前沿,不能與校園外面的世界脫軌。而且,你需要不停地在創作中提高完善自己才能教出更好的學生。”
采訪的最后,提到這個時代的主要問題時,老師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都變了,很少有人拿一本厚厚的書在看,大家更習慣手機上的淺閱讀。信息量的超負荷,使我們的注意力不斷被分散,很多時候失去了對一件事物的專注度。”他再次提到了我們不能放棄手和腦的結合。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具有匠心精神,這是這個年代所有人都需要注意的:“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我不能因為每天吸收的信息增加了,而不斷改變自己創作的初衷。”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