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交出絢麗答卷
- 2017-03-13
- 來源:黨委宣傳部、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研究生院
- 作者:黨委宣傳部、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研究生院
- 編輯:郄程
- 閱讀次數:
-
【新聞中心訊】中國首批以服裝創新設計模式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北京服裝學院首屆博士研究生李迎軍、楚艷畢業論文答辯會暨設計作品發布會,3月10日下午在創新園圓桌會議室和1號秀場依次隆重舉辦。此次申請答辯的兩位博士生為我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中國傳統服飾設計創新研究方向,他們從歷史學、民族學、藝術學、社會學、物質文化史等角度出發,致力于研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現代化問題,探索傳統服飾文化如何與當代時尚設計相結合、與當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由此賦予傳統服飾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此博士項目對于中國服裝設計專業領域意義重大。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構建了中華服飾從文化傳承、技藝復原到創新設計的系統性與科學性的研究方法,在APCE會議國家領導人服裝設計、奧運會服裝設計、神十一服裝設計等國家重大項目中取得了成果,在服務國家戰略——京津冀在時尚領域的協同創新,以及北京時尚之都建設等方面做出了貢獻,為服裝服飾產業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創新導向,增強了民族服飾文化自信,提高了中國服裝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我校“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試點工作,是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的決定部署開展的,即安排少數確屬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但尚無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碩士學位授權高等院校,在一定時期(5年)和限定的學科范圍內招收培養博士生,并按項目主要支撐學科授予學位。2012年我校舉全校之力,緊扣時代主題,圍繞辦學特色,凝練學科方向,匯聚人才隊伍,以文化部為依托單位,經過三輪學術評審,從全國100多所高校中脫穎而出,申報成功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搶救傳承設計創新"博士項目,以服務國家、行業、區域經濟、文化重大戰略為目標,填補了國內以服裝傳承與創新設計為研究方向、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和實踐應用的博士授予權的空白。
自項目獲批以來,我校依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相關文件的要求,以項目制的方式,在博士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評價標準及機制上進行了創新性的有益探索。其培養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指導思想,以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為出發點、立足點和工作目標,以建立部門、行業共同參與管理、指導為準則,組建了項目實施指導委員會,并開展導師遴選、師資隊伍建設、招生錄取、學術研究與創作平臺搭建等一系列具體工作,逐步落實了項目論證部門、地方政府和項目高校對項目建設的投入與支持的協同培養機制。該項目主要分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研究、中國傳統服飾的傳承研究、中國傳統服飾設計創新研究三個研究方向,努力培養具有堅實的服飾文化理論基礎和寬闊的學術視野,能夠從事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研究、傳播和設計創新等相關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為保護和弘揚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提升服裝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智力支撐。

該項目的獨特之處在于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其答辯除常規的博士論文外,還要對其基于博士論文的設計作品進行評判。李迎軍的論文題目為《20世紀20、30年代旗袍造型的現代化嬗變》,其畢業設計作品以“朝花夕拾”為主題,以20世紀20、30年代旗袍的造型結構、工藝手法、審美特征、文化內涵為核心,回歸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思考序列,探討被“遺忘”許久的傳統“十字型結構”在當代“再生”的可能性。楚艷的論文題目為《唐代服飾紅色的復原探索及設計創新》,其畢業設計作品以“千年之約”為主題,從千年前雍容典麗的唐代服飾中發掘靈感,展現大唐服飾色彩美學與視覺元素,創作出最新的系列作品。經過重新設計演繹的寶相花紋飾,如靈魂圖騰般大量出現在服飾的細節處。同時,將唐代服飾紅色的意向之美通過傳統天然染色方法予以賦彩,透露出絢爛而平淡、寧靜而活潑的東方美學氣質。論文答辯會邀請到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李當岐教授、中央美院的許平教授、蘇州大學的李超德教授等相關學科知名的專家學者作為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




在精彩的設計作品發布會中,李迎軍的“朝花夕拾”系列作品繼承了中國傳統中延續數千年,又在近年被“遺忘”的傳統“十字型結構”的造型手法與思考方式,創新點在于運用現代設計語素,以“國際化”的服裝語言,將中國服飾傳統納入國際設計平臺上,思考中國傳統對于世界服飾未來發展的作用與價值。楚艷的“千年之約”系列作品由6套唐代復原服飾和24套創新時裝設計作品組成,以敦煌洞窟唐代壁畫供養人為原型,仿制6套傳統式樣的敦煌唐代女性服飾,盡可能忠實壁畫人物形象原貌,恢復使用傳統染、織、繡等手工技藝 ,再現盛唐時代中國傳統服飾華麗絢爛的風貌。延伸設計創新作品24套以敦煌唐代藝術元素為主題,整體色彩借鑒楚艷近年來整理出的唐代傳統紅色體系,提煉唐代藝術元素,研究探索敦煌唐代元素在現代服飾的創新應用。
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李迎軍、楚艷的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會暨設計作品發布會書寫出了絢麗的答卷。
附:
李迎軍簡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法國高級時裝協會學校訪問學者,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會員,“舊”服裝品牌創始人,“jiustudio”設計工作室創意總監。致力于“民族文化與時尚流行”的研究與設計實踐,其“綠林英雄”“線路地圖”“精武門”等設計作品多次獲國際、全國專業設計比賽金、銀獎及國家獎。出版《服裝設計》等著作5部,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
楚艷簡介: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2014APEC領導人服裝主創設計師,“楚和聽香CHUYAN”品牌創始人兼藝術總監。多年來專注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趣,同時充滿創新精神,注重細節、關懷心靈,傳遞中國式的優雅、恬淡與從容。獲得多項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DESIGN 21”青年設計師大賽服裝設計金獎的國際國內設計藝術類獎項。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