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野性肉体狂欢大派对,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_BD英语神马影院手机在线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字號: A A A

  • 傳北服初心 樹報國之志 譜時尚新篇!北京服裝學院舉行2025級開學典禮暨開學第一課
  • 2025-09-20
  • 來源:黨委學生工作部
  • 作者:黨委學生工作部
  • 編輯:于思佳
  • 閱讀次數:
  • 9月19日,北京服裝學院櫻花園校區中山裝廣場旌旗飄揚、朝氣涌動,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暨開學第一課啟幕。2000余名新生懷揣夢想集結,共赴一場融合思想引領、聲光科技與服裝藝術的沉浸式盛典,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中,觸摸北服的紅色基因,立下為民族復興挺膺擔當的青春誓言。

    1.jpg

    2.jpg


    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黃克瀛、院長賈榮林,朝陽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張梅,黨委常委、副院長王崢,副院長鄒游,黨委常委、副院長冷傳才、劉克松出席,1989級校友、雅戈爾集團副總裁周占達以及各二級學院、職能部門負責人,校友、師生和家長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莊嚴的國旗護衛隊執國旗入場,全體師生奏唱國歌。黨委書記黃克瀛以“傳北服初心 樹報國之志 譜時尚新篇”為主題講授“開學第一課”。她向新同學們成為“北服人”表示歡迎和祝賀,提出“未來四年,你要怎么度過?”的問題,并圍繞“為人民而設計”“與美同行”“擁抱機遇”三個關鍵詞,幫助新生們更好地思考這個問題。

    3.jpg

    黃克瀛講授開學第一課


    黃克瀛講到,“為人民而設計”是北服的初心和精神氣質。北服因新中國需要而誕生,以“為人民美好生活”為己任,培育了數以萬計的化工和紡織服裝英才。北服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為人民而設計”的奮斗史、創業史,在66年的辦學歷程中,北服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氣質。北服人的精神氣質,源自于“我與祖國共奮進”的報國之志。從建校之初響應國家紡織工業需求,到改革開放推動服裝產業升級,再到新時代用設計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北服人始終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這是66年積淀而成的精神底色。北服人的精神氣質,源自于“在逆境中開花”的堅韌之心。歷經5次遷址、25年借址辦學,北服人相信“靠自己的雙手,能把路走出來”。這種腳踏實地把事做成的干勁和韌性,賦予北服人強大的精神力量。北服人的精神氣質,源自于“為人民而設計”的創作之情。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北服人始終延續著初心,不斷為人民創造更有溫度的美好生活。北服人的精神氣質,源自于“敢向未來敢創新”的開拓之勇。從紡織、化纖到藝工融合,北服人敢于迎接和引領改變。雖以“服裝”命名,但從未止步于服裝,積極投身科技賦能、可持續時尚、智慧生活,彰顯了不斷前行的勇氣。這樣的精神氣質塑造了無數杰出的北服人,學校為紡織服裝、時尚設計和文化創意產業培養了七萬余名人才,許多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和中堅力量。希望北服人獨特的精神氣質,為同學們的未來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開學第一課的第二篇章,黃克瀛講到,“與美同行”是北服人的堅守與不懈追求。圍繞“與美同行”校訓,北服人心中有大愛,眼中有大美,追求內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修身之美,尊重師長、關愛同伴的友善之美,設計賦能美好生活的創新之美,強國有我、北服有我的擔當之美。希望每一名北服學子都要學習如何傳承美、踐行美、創造美。

    傳承美,是北服人的文化根基。中國傳統服飾承載著民族的智慧與情操,希望同學們沉下心來研究,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踐行美,是北服人的生活態度。課堂上孜孜不倦是一種美,操場上揮汗如雨是一種美,“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服務更是一種美,希望同學們眼里有光、心里有愛、手中有藝。創造美,是北服人的使命責任。優秀的設計,源自對人們需求的深刻理解,是為了解決真實的問題。希望同學們胸懷祖國、心系社會,讓美的創造服務于人、溫暖生活、推動進步。

    在開學第一課的第三篇章,黃克瀛講到,擁抱機遇,譜寫中國時尚教育新篇章。2025級新同學適逢國家對教育強國戰略作出全面部署、全面啟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機遇期,適逢北京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呼喚更高質量時尚教育的重要機遇期,更適逢學校寶貴的黃金發展期。今天的北服,正式開啟“一校兩區”的辦學新格局。作為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思辨能力、科技素養與創新精神的行業優秀人才。學校為有興趣、敢創新的同學開設“服裝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面向研究生即將推出“卓越設計師計劃”,與通州區攜手打造“設計人才產教融合示范區”,建設“北服設計文化共創基地”,通過多種方式助力學生成長。學校正在為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時尚高校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不斷完善服裝學交叉學科引領、設計特色突出的學科專業布局,持續強化藝工融合、產業導向的辦學特色,努力建成中國服裝產業科技創新與時尚發展策源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理論研究學術高地、中國時尚話語體系建設主陣地、中國時尚創新領軍人才培養基地。希望同學們主動規劃、全心投入,學校尊重每一種選擇、支持每一次嘗試。

    黃克瀛講到,“以衣載道,以儀育人”。學校為師生設計的全新校園服裝承載著北服人的精神氣質,表達了北服人的價值追求。新中式教師正裝融合了傳統元素,凸顯了對東方美學的傳承與創新;學生正裝延續了“九三”合唱團“鐵血灰藍”款式,設計理念取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體現了北服學子的家國情懷;后勤人員服裝采用北服的標志色——錦葵紅,象征“匠心之魂”,代表后勤員工對師生的關愛之情。隨著校園服裝正式亮相,師生將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共同開啟北服發展的新征程。

    黃克瀛深情寄語,大學生活就是一場發現自我的旅程,希望同學們以美為筆、不負熱愛,共同繪就屬于北服、也屬于自己的時尚畫卷。

    開學第一課匯聚新生開學典禮的思想引領、精神凝聚和價值感召。隨后,開學典禮中,一場跨越三十余載的“北服對話”溫情上演,我校1989級校友周占達作為校友代表登臺演講。周占達校友結合雅戈爾集團的亮眼成績,分享了自己從北服學子成長為行業領軍者的奮斗歷程。在北服學到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敢闖敢試、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勉勵新生們扎根專業、關注行業前沿,將個人理想融入產業發展與國家需求,用實干書寫人生華章。

    4.jpg

    周占達講述求學奮斗歷程


    接著,在校生代表2023級博士生劉怡君以“探索、沉淀、突破”為關鍵詞,講述了自己在北服十年的求學時光:從參與傳統服飾文化支教,到深耕服飾科技研發,她用親身經歷詮釋“北服人永遠在追夢的路上”。“在這里,每一份熱愛都能找到生長的土壤,每一個夢想都能獲得綻放的機會。”她的話語,讓新生們對大學生活充滿向往。

    5.jpg

    新生代表寄語未來北服生活


    伴隨著青春洋溢的韻律,一場動態展演將現場氛圍推向新的高度。近年來,北服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在重大歷史時刻留下深刻的“北服印記”: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禮儀服飾、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的服裝設計、建黨100周年大會的形象塑造、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戰衣”研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備受關注的“鐵血灰藍”合唱團演出服裝、時尚工程服裝……每一項成果,都是北服人“為人民設計”的生動實踐。師生一起重溫這些閃耀的時刻,感受北服與祖國同頻共振的力量。

    6.jpg

    7.jpg

    8.jpg

    9.jpg

    11.jpg

    10.jpg

    “為人民而設計”主題服裝展演


    動態秀后,8位教師代表的登場引發全場掌聲。他們中有深耕服飾科技領域、引領前沿技術的科研先鋒;有躬耕三尺講臺、榮獲國家級獎項的育人模范;有親歷國家重大項目、用設計賦能國之盛典的主創人員;也有參與通州新校區建設、為北服未來繪就藍圖的設計師。“做大學問、真學問,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老師們結合自身經歷,分享對“藝工融合”的探索、對傳統文化創新的堅守,勉勵新生們以專業之力服務人民、報效國家。真摯的話語,如春雨般滋潤著新生的心田,種下“為國擔當”的種子。

    12.jpg

    教師代表分享科研歷程


    新生代表寄語環節中,9名新生代表一句句真摯的誓言、一個個堅定的眼神,展現了2025級新生的遠大志向,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學院新生攜AI機器人一同上臺,機器人亮相炫起全場爆燃。

    13.jpg

    新生代表寄語四年后的自己


    接著,以“校園服裝”為主題的“動態秀”溫情上演。師生模特身著為師生員工設計的全新校園服裝走來,每一件作品都貼近生活、充滿溫度,詮釋著“設計源于人民、服務人民”的初心。新生們感受著這些熟悉又新穎的服飾,更加理解時尚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融入生活的美好。

    14.jpg

    校園服裝展演


    院長賈榮林在典禮上發表講話,為新生們送上殷切囑托。他圍繞“與美同行,做明德思辨篤行的北服人”話題,提出三點希望,一是明德立志,做腳踏實地的學習者;二是思辨求真,做破界創新的開拓者;三是經學致用,做挺膺擔當的奮斗者。他期待同學們永葆“靈氣”,飽含“朝氣”,堅守“銳氣”,開啟人生嶄新篇章。

    16.jpg

    賈榮林發表致辭


    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暨開學第一課在全場師生激昂合唱《歌唱祖國》的熱烈氛圍中圓滿落下帷幕。這場融合藝術與思政、科技與文化的開學典禮,不僅是一次新生的歡迎儀式,更是一堂深刻的精神洗禮課。2025級北服新生將帶著典禮賦予的力量,以“與美同行”的校訓精神為指引,在未來的賽道上追逐夢想,在服務國家的征程中挺膺擔當,用青春與汗水書寫屬于新時代北服人的華章,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時尚高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15.jpg

    師生合唱《歌唱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