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新聞
- 時尚+運動|圖書館成功舉辦2022年“聊書”活動——從古文獻看紡織科技史
- 2022-10-28
- 來源:圖書館
- 作者:圖書館
- 編輯:宋冰瀅 董雨濃
- 閱讀次數:
-

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歷史源遠流長,而古文獻是了解古代蠶桑、絲綢技術發展和演變的主要依據。為了加深我校師生對紡織科技古文獻的認識,拓寬閱讀視野,10月27日下午,圖書館在櫻花園校區7號樓二層圓桌會議室舉辦了2022年“聊書”活動——從古文獻看紡織科技史。作為北京服裝學院第十八屆 “科學·藝術·時尚”節活動之一,本活動面向全校師生及社會公眾開通騰訊會議直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馮立昇教授講解紡織科技古文獻
本次活動特邀專家馮立昇教授為大家做了“從古文獻看紡織科技史”專題學術報告。馮教授是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先后兼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傳統工藝研究會會長等。
馮教授從原始的古文獻出發,以蠶桑為線索,首先介紹了甲骨文、金文中的“蠶桑絲制專繭”等文字。馮教授具體展示、分析了甲骨文及金文有關蠶桑紡織的文字,并結合相關古文獻,說明商周時期紡織業的情況。

中國明刻本《天工開物》插圖
接下來,馮教授介紹了10本漢魏以來有關桑蠶紡織的重要典籍。區別于中國先秦典籍中《詩經》《尚書》等著作,馮老師推薦的這10本書是古代專門科技著作,包括《齊民要求》《蠶書》《梓人遺制》《天工開物》《御制耕織圖詩》《蘇州織造局志》等。馮老師對每部古文獻中關于紡織的圖片文字做了詳細的介紹。最后,馮教授講述了如何通過古代文獻資料,來研究桑蠶紡織技術的起源、傳播和發展,比如如何通過古文獻確定中國絲織技術產生的年代下限等。

美術學院蔣玉秋老師與專家交流
學術報告后,活動進入聊書環節。在圖書館黎焰老師的主持下,我校王越平教授、蔣玉秋教授、崔巖副研究員三位老師作為聊書嘉賓,與馮教授就紡織科技古文獻展開探討與交流。
蔣玉秋老師首先向馮教授表達了敬意,感謝馮教授通過古文獻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中國古代完整的紡織服裝體系,是從紡織原材料經過紗線、紡織、印染,到最后成衣的整個體系。兩位老師還就古代科技著作的分類問題進行了探討。

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王越平老師在線上與專家交流
接下來,王越平老師在線上談到,在科研中的確需要紡織古文獻作為參考,比如關于植物染色、色彩名稱等問題的古文獻,并且就《考工記》與馮教授進行了交流。馮老師認為《考工記》很重要,并把《考工記》與《齊民要術》進行了比較,最后提供了幾種查閱古代染色文獻的方法。

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崔巖老師與專家交流
崔巖老師則談了自己聽報告的感受,認為馮老師在研究古代文獻時采取吸收了現代研究手段,這種多元化的研究視野與方法很值得學習。隨后,兩位老師對《天工開物》某些細節可能存在疏漏的情況進行了探討。

研究生同學在活動后向專家請教
活動現場的研究生同學們一邊認真聽報告一邊做筆記,有的同學還畫起了思維導圖。其中有兩位同學在聊書環節參與了專家互動,向專家請教了使用古文獻時遇到的困惑和問題。

馮立昇教授的學術報告干貨滿滿,所推薦的古代科技著作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許多學者慕名而來,騰訊會議線上參與者達271人,其中有東華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紡織服裝類院校教師,還有來自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教師。
活動結束后,圖書館館長李曉玲老師帶領館員與專家、老師、同學們合影留念。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