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 【轉載】學習《決議》精神:百年大黨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 2022-01-04
- 來源:秘書工作
- 作者:徐春生
- 編輯:宋冰瀅
- 閱讀次數:
-
在我們黨百年華誕的重要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貫通歷史、現實與未來,立意高遠、視野宏闊、思想深邃,具有強大的理論說服力、思想引領力、精神感召力,是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的綱領性文獻。學習領會《決議》精神,應著重把握以下方面。
深刻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鮮明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百年歷史,就是圍繞民族復興偉大夢想不懈奮斗的歷史,就是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的歷史。這是黨的歷史發展的鮮明主題,也是黨的歷史發展的主流本質。
《決議》分四個時期對黨的光輝歷程和重大成就進行了全面總結、精辟概括。在對每個時期的闡述時,都首先指明黨所面臨的主要任務,闡明黨圍繞主要任務所進行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造,闡明這個時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貢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領導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推動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四個歷史時期、四次“偉大飛躍”,都是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鮮明主題展開的,體現了黨和人民為實現這個偉大夢想接續奮斗的歷史進程。把握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鮮明主題,有助于深入理解黨百年奮斗的歷史主線,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深入理解黨的歷史一以貫之的連續性、與時俱進的前進性。
深刻把握“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決議》強調: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是全會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也是全會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深刻總結黨的百年歷史、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偉大實踐得出的鄭重結論。要結合黨的百年奮斗史、結合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其一,從新時代的偉大實踐變革來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大格局謀劃改革發展穩定,以大氣魄運籌治黨治國治軍,以大韜略統籌內政外交國防,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新時代社會變革極其深刻,從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到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的根本扭轉,從人民軍隊的整體性革命性重塑到香港局勢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從推動管黨治黨由“寬松軟”走向“嚴緊硬”到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都是具有標志性、全局性意義的重大變革,都是關系根本、利在長遠、澤被后世的重大變革。新時代黨心民心極大振奮,在推進系列重大變革中,在辦成系列大事難事中,在舉辦系列重大慶祝紀念活動中,中國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極大增強。新時代民族復興前景無限光明,我們通過艱苦奮斗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民族復興目標從未如此接近,現代化征程從未如此遼闊。可以說,這個新時代,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新時代,是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是黨的百年歷史中最具風華的時期。
其二,從新時代的偉大理論創造來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發展的內在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身就是堅持“兩個結合”、勇于推進理論創新的產物。一方面,這一思想整體性、系統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以全新視野深化了對三大規律的認識,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另一方面,這一思想全方位、深層次汲取了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智慧養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光輝典范,為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因此,全會《決議》深刻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一思想必將以其巨大的真理力量、實踐力量、人格力量,指引黨和人民不斷前進,指引我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其三,從新時代的偉大斗爭來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告誡全黨要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九年來的歷程,是充滿艱辛斗爭的歷程,是在斗爭中贏得發展、在斗爭中凝聚力量、在斗爭中錘煉筋骨的歷程。這九年風云激蕩,無論國內還是國際,風險挑戰都極其嚴峻。面對美國的全方位無底線打壓遏制,面對香港局勢一度風高浪急的復雜局面,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害,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都以頑強的斗爭精神頂了過來,取得了重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肩扛千鈞重擔、心系國運民生,在領導應對系列重大斗爭中展現出高瞻遠矚、駕馭全局的卓越智慧,無私無畏、堅韌勇毅的崇高品格,從容不迫、運籌帷幄的領導藝術。實踐充分證明,習近平總書記是全黨全國人民最可信賴的主心骨、定盤星、領路人。
“兩個確立”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根本保證。我們一定要深刻理解全會以歷史決議的形式作出這個論斷的重大政治意義、歷史意義,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齊心協力奮進新時代、創造新偉業。
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觀、人民觀、使命觀
歷史決議是我們黨極其莊重的文獻,體現著我們黨在歷史問題上的立場、觀點、方法。把握《決議》精神實質,就要把握《決議》所貫穿的歷史觀、人民觀、使命觀。
一要把握貫穿其中的歷史觀。這就是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決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對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作出了科學評價,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了歷史虛無主義,體現了我們黨對待黨的歷史的科學態度。學習領會《決議》精神,要處理好歷史連續性和歷史階段性的關系,既把握歷史全貌,從整體上認識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又把握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和重大貢獻,不能用后一個歷史時期否定前一個歷史時期,不能前后割裂、相互對立。要處理好總結成就和分析失誤的關系,既充分認識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歷史功績,又正視歷史上出現的失誤和曲折,放在我們黨歷經艱辛爭取勝利的大局中去看,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把握,更好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二要把握貫穿其中的人民觀。這就是人民至上。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最大的底氣,沒有人民就沒有黨的一切。《決議》再次鄭重重申: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號召全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都充分體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體現了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鮮明立場和價值追求。
三要把握貫穿其中的使命觀。這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從序言開宗明義宣示黨的初心使命,到結束語號召全黨“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決議》通篇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使命意識、擔當精神。我們黨從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中走來,自誕生之日起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百年來始終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黨的一切奮斗都是使命在召喚、使命在引領、使命在驅動,都是為了踐行使命、踐行對人民的承諾。歷史和實踐充分表明了我們黨作為“使命型政黨”區別于西方“選舉型政黨”的鮮明特質。我們要深刻領悟共產黨人的使命觀,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牢記對歷史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績。
(作者系中央宣傳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