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服裝學院是一所有著深厚家國情懷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時尚高校。學校前身是1959年2月創建的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7月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2月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是我國第一所公辦服裝高校。1998年,學校劃歸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轉為藝術院校,2020年明確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學。 詳情
您的位置: 首頁 > 北服故事
- 開新局 譜新篇 | 退休干部楊紹文:與母校同呼吸,共命運
- 2025-07-18
- 來源:黨委宣傳部
- 作者:黨委宣傳部 攝影:蕭 ? 瀟
- 編輯:于思佳
- 閱讀次數:
-
編者按
駐足回望來時路,昂首邁步新征程。一代代北服人以針線為筆,以布料為卷,在經緯縱橫間編織著"與美同行"的永恒篇章。此刻,讓我們聆聽那些躍動在時代脈搏中的聲音,感受北服人如何在守正與創新之間,既做傳統文化的守燈人,又當時尚潮流的弄潮兒。
在北京服裝學院的發展歷程中,適應國家需要與異地辦學構成了這所高水平特色型大學成長的重要篇章。作為親歷學校42年發展變遷的老北服人,楊紹文用他的親身經歷,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北服人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歷史畫卷。從江西分宜歲月到廊坊大學城的擴招辦學,每次搬遷都承載著特殊的歷史使命,也錘煉出一代代北服人的精神品格。
個人簡介

楊紹文,北京服裝學院黨委原副書記。曾獲北京優秀紀檢監察干部、北京市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先進個人稱號。從1965年進入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學習,到2007年初從北京服裝學院退休,在北服學習工作了42年。
江西歲月:艱苦環境中的精神淬煉
1965年,楊紹文懷著對新興工業的憧憬考入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前身)。他至今難忘入學第一晚的情景:深夜抵達校園時,后勤處處長王俊明——一位老革命親自為他扛行李,"像這樣一位老革命給我扛行李,可以說是終生難忘"。這種"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的育人理念深深影響了楊紹文后來的教育生涯。

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前身)
1969年11月,因備戰需要,學校搬遷至江西分宜。師生們住的是老鄉騰出的多年不住的舊房舍及用竹子和油毛氈搭建的簡易房,面對濕冷冬季與濕熱夏季的雙重考驗,還要應對蚊蟲、蜈蚣甚至毒蛇的侵擾。在插秧季節,師生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在田間種水稻、挑大糞。"雖然又累又餓,皮膚曬黑了,但感到每天過得很充實",這段經歷讓師生們深刻體驗到了農民生活的艱辛,也磨煉了堅韌的意志品質。
1970年8月留校工作的楊紹文擔任司務長,為了保障老師們的基本營養,他每天凌晨4點就要騎車前往縣城采購。"如果是陰雨天,到處一片漆黑,心里充滿恐懼",但想到能為老師們服務,"買到蛋、肉和豆腐時,確實是一種勝利者的感覺"。這種在困難中堅守責任的行動自覺,成為北服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更為艱苦的是在福州607部隊的千里拉練。師生負重行軍,走過江西、湖南11個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夜宿稻草場時"眉毛上都結了霜"。特別讓楊紹文敬佩的是米國梅、黃乃平、徐秀云三位女教師,"再痛也不喊痛,再苦也不叫苦",為全體師生樹立了榜樣。這種在極端環境下錘煉出的堅韌品格,成為北服精神的重要底色。
廊坊辦學:戰略眼光下的跨越發展
進入新世紀,北京服裝學院面臨三大發展瓶頸:辦學空間狹小、學生數量少和辦學效益較低。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出臺后,時任黨委副書記的楊紹文敏銳抓住歷史機遇。在得知北京物資學院等高校已在廊坊大學城辦學后,他立即前往考察,并向學校黨委匯報。2000年5月16日,學校黨委作出設立廊坊校區的戰略決策。

調研廊坊大學城情況
異地辦學面臨諸多思想阻力,在黨委書記焦福巖領導下,通過深入研討算清"兩本賬":經濟上,擴招增加學費和國家補貼;社會上,培養更多人才增強學校貢獻度。思想統一后,楊紹文牽頭制定了《我院校外辦學的工作思路》(試用),提出嚴把教育教學六大關口,即嚴把教育、教學計劃關;嚴把主講教師關;嚴把管理人員選拔關;嚴把教育、教學的質量檢測關;嚴把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關;嚴把學生管理關,確保辦學質量。
同時,廊坊校區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組織體系。首任廊坊校區辦公室第一任主任和支部書記王守中在妻子重病的情況下毅然赴任;副主任于為民作為革命軍人后代發揚部隊作風,處處精打細算,為節約經費和保證大家生活及教學需要做出了重要貢獻;年輕教師們"以事業為重",齊心協力抓教學。正是這樣的奉獻精神,使第一年275名國貿系學生在廊坊獲得良好教育。王守中、林志遠、朱光好、張懿等校區主任不斷創新,使廊坊辦學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支撐;國貿系系主任寧俊為擴招和廊坊辦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廊坊校區搬到昌平北校區后,主任先后由張懿、單兵、張然、文科擔任,使我校的校外辦學越辦越好。
歷史啟示:搬遷史中的辦學智慧
回顧這兩段搬遷史,楊紹文總結出五點深刻啟示:一是順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發展趨勢中出現的機遇,是高校快速發展、有效發展的強勁動力。正如他所言:"趨勢的力量如同江水東流勢不可擋,只有順勢而為,才能借力打力。"二是發展是硬道理,有實力、才硬氣。江西歲月雖然艱苦,但"艱苦磨練也是一種財富",培養了師生吃苦耐勞的品質。三是外延發展是必要的,內涵發展更具長遠性。廊坊辦學在擴大規模后,始終嚴把質量關,確保了教育教學水平。四是實踐錘煉人才。廊坊校區成為干部成長的重要平臺,在實踐中磨煉出來的人才才有過硬的本領。五是團結和諧是成功保障。"上下同心"的集體精神始終是戰勝困難的法寶。

校區建設座談交流會
楊紹文談到,通州校區建設是北服順應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的戰略舉措,更緊密對接首都文化中心定位,助力學校在服裝設計、藝術教育等領域進一步提升影響力。若能抓住政策機遇,為學校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鞏固在服裝與藝術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有望成為北服邁向世界一流服裝院校的重要支點。面對即將投入使用的通州校區,他勉勵教師要牢記教書育人責任,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既教學生知識,也教學生做人的道理;干部職工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一切為學生成長成才,在點滴細節中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他希望廣大學生能盡快適應新環境,妥善處理好人與人、個人與組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學知識,練本領,為將來發展打好基礎。
北京服裝學院的搬遷史,是一部浸透著汗水與智慧的創業史詩,更是一曲教育工作者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的奉獻贊歌。作為這段崢嶸歲月的親歷者與見證人,楊紹文先生以他綿延42載的北服情緣,向我們娓娓訴說著一個道理:高校的發展之路從來不是鋪滿鮮花的坦途,而是布滿荊棘的攀登之旅,但只要懷揣把握時代脈搏的睿智,擁有披荊斬棘的膽識,秉持眾志成城的信念,就必定能在教育的星空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璀璨之路。這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如同永不褪色的明燈,依然在當今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照亮前行的方向,給予深刻的啟迪。
相關新聞
重要通知
- 關于以北京服裝學院名義舉辦賽事活動的聲明
25-06-27 - 關于開展2024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通知
25-05-30 - 關于2024年申請增設新專業的公示
24-08-25
北服視覺


打印本頁
